比如用三公来取代丞相,分化他的权力。
刘备恢复丞相位,本质上是为了补偿李翊,勉励他多年的劳苦功高。
但将来李翊死后,刘备不认为后来者还有机会当丞相。
至少丞相的权力会被大削的。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的君主很难像他一样,如此信任自己的手下。
刘备知道这一点,李翊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李翊必须趁着自己还在,趁着自己的威望正高,趁着刘备这个君主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信任——
把内阁搞出来。
李翊不反对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反对加强皇权。
因为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国家的运转太依赖于君主个人的贤明程度了。
遇上个明君还好,可要遇上个昏君、暴君、甚至是爱折腾的君主。
什么事都只是他脑袋一热,直接就拍板决定了。
那受苦的终究是老百姓、终究是皇朝子孙。
因为国家大事,全都系于了君主的一句话。
如司马衷之辈,能喊出:“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话来。
要是文武百官、底层百姓摊上这样的君主,该怎么办?
所以李翊必须趁着自己身体还好,设置内阁。
他清楚,除了自己,再没有人有机会搞出内阁了。
李翊的内阁制度确实是偏西化的,但又不完全西式化。
英式的内阁是议会至上,完全架空了皇帝。
而明朝内阁则是皇帝至上,是加强皇权的工具。
李翊的内阁自然不是奔着加强皇权去的,那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但他也不会完全搞出一个英式内阁出来。
首先时代基础就不匹配。
何况,
在他这个年代,要想完全架空皇权,威望能力高如李翊也是做不到的。
他只能综合一下。
削弱皇权的同时,加强相权。
使皇权与相权达成一个均势,谁也干不掉谁。
如此一来,君主的能力不足可以由内阁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