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亦然——失去这个群体中感觉大多数人的支持,这个学派想不断绝传承都不可能。
儒家就是这么个状况。
明明有那么多肉眼可见的思想、哲学、学术缺陷,以及黑历史,内部又分裂为那么多南辕北辙的流派,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个学派如此混乱不堪,简直吃枣药丸。
但儒家对地主阶级的天然亲近,是他们得到了中产阶级,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中产之家’的普遍认同。
于是,本次考举,最终应考一万三千余,儒家士子几近九千;
天下读书人不到十万,儒家便可能占去其中七成!
如此庞大的人才队伍基数,哪怕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最后拔出来的,也根本查不到哪里去。
反之,那些几近绝传的学派——如纵横家、阴阳家之类,满共就剩那么百十来号人;
就算选出一个最出色的,也不过百里挑一而已。
而这样的‘百里挑一’,儒家能挑出来好几百个。
正如后世,那句另华夏底层民众怅然若失的名言:十四万万华夏同胞,即便是万里挑一,也能挑出来十四万人……
“既然皇帝无心压制,那儒家,大抵会就此兴盛了?”
如是一语说出口,老太后似笑非笑的抬起头,虽是看不清窦婴此时的表情,却也大致窦婴此刻,应该是笑的压不住嘴角了。
只是老太后此时的注意力,并不在儒家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
——对于刘荣这个孙子,老太后自认还算了解透彻。
根据老太后的了解,这个皇帝孙子,虽然不大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当中,总是以一副大公无私的‘上帝视角’来看待问题;
但有一件事,却是这个正值壮年的汉天子时刻不忘、时刻警惕的。
制衡。
老太后不知道先孝景皇帝,是如何把这两个字,如此深刻的印入刘荣脑海中的。
但老太后很确定:皇帝孙子,绝无可能允许儒家就此起势,并就此一家独大。
最终结果,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儒家起飞,外加另外一个同样举足轻重的学说一起起飞,再和日薄西山的黄老学一起,组成‘三足鼎立’之势。
老太后印象中,刘荣很喜欢玩儿这么一手三方制衡。
但从现实条件来看,这个可能性,并不具备客观条件。
那就只剩下第二种可能了。
——儒家‘假’起飞,然后重重摔上一跤。
正如今日朝议,法家被禁了本次科举资格、儒家被刘荣明确敲打,就连黄老学也没逃过阴阳怪气一样——汉家未来的学术界格局,大抵便是如此了。
法家将成为时刻跟随天子脚步,只以天子意志为金科玉律的铁杆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