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顾从卿之前申请外出采风时的认真,当时只当是年轻人的兴致,没成想真写出了东西。
“写是写完了,可我对英国的出版社不熟。”
顾从卿坦言,“这故事背景在英国,主角也是英国人,想着或许能在当地出版。
只是不知道该找哪家出版社合适,怕贸然投稿,反倒耽误了。”
大使沉吟片刻,忽然笑了:“巧了,上个月接待麦克米伦出版社的总编时,他还说想找些‘新鲜视角’的作品。
那人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挺感兴趣,我帮你写封引荐信试试。”
他顿了顿,又翻到稿纸的作者名处:“阿瑟·古德?
这笔名倒像个本土作家。”
“想着用本名的话,怕读者先有了‘外国作者’的预设,反倒影响阅读。”
顾从卿解释道,“先用个笔名试试水,若是真能出版,再考虑是否公开身份。”
大使点点头,赞许道:“考虑得挺周全。
你这故事若是能成,以后你行事会方便很多,也能打破一些壁垒了。”
当天下午,大使的引荐信就写好了。
信里没提顾从卿的使馆身份,只说“一位对英国社会有细致观察的年轻创作者,其作品兼具本土风情与独特视角”。
顾从卿拿着信和稿纸,心里像揣着颗刚出炉的包子,烫得人既紧张又期待。
送稿那天,他特意穿了件普通的深色大衣,把稿纸放进牛皮纸袋里,看起来就像个寻常的投稿者。
站在麦克米伦出版社的门前,他深吸了口气——不管这故事最终能否出版,能把记忆里的侦探带到这个时空,能让那些精妙的推理在异国的纸页上重现,本身就已是件奇妙的事。
他推开出版社的门,阳光透过玻璃穹顶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明亮的光斑。
顾从卿握紧了手里的纸袋,脚步轻快地走向接待台——新的故事,总要有人去开启。
这也是他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