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有一孩童不知晓沾染了什么怪病,高烧不退,气息微弱。
其父母四处求医,却都不见成效,
无奈之下,他们便是听闻了契此“真佛”的名头,便上了山到了佛隐寺来。
契此虽说不懂医理,但是他却有山宝。
山宝不仅仅能够归化万物,也能够洞察万物,下到微尘粒子,大到摩诃世界。
契此观此孩童,便赠其院中野菊一朵,嘱“捣汁敷额”。
父母携孩童下山,三日后孩童退热,百姓始称契此为“救世佛”。
此后,佛隐寺内便常有百姓出入,只为契此大师出手救人。
契此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近近三月便救下病人以千计。
本就香火不断的佛隐寺,每日更是变得香客络绎不绝。
他们往往皆是身患病痛,来此为求见契此大师一面。
不过契此在见多了人后,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救。
他有三不救原则,一不救垂死之人,因其命数天定;
二不救无自救之心者,既是自己都不想活了,那还救他作甚?
三不救生活可自理者,病痛既是不会影响生活,契此也自是不理会。
不过即便是如此,佛隐寺的门槛也是每日都快被踏破。
香客们涌入佛隐寺后,斋房和讲经堂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
因为契此大师,通常便只会出现在这两处地方。
至于藏经阁乃是佛隐寺重地,非出家之人不可入内。
云淮主持看着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满是忧虑,
毕竟这样一来,弟子们正常的修行也都做不到了,只能每日夜地接待香客。
他思来想去,便命僧人限制每日入寺人数。
然这一决定,却引发了部分香客的不满。
他们认为自己不辞辛劳赶来,只为求得生机,
却被拒之门外,实在不合理。
契此知晓此事后,便提议增设“晨钟暮鼓”,分时段引导香客进入。
云淮主持听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便采纳了契此的建议。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饶是契此并非凡人,但也感觉到众生皆苦。
他深知病痛不仅折磨人的身体,更煎熬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