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卖茶叶的三年中,自己从不在意茶叶来源于哪片茶区,也不了解自己所卖出的是春茶还是夏茶。
可有了自己的店之后,他开始亲自去茶区挑选茶叶。
其实茶区距离店铺也并不远,如果放在现在开车40分钟即可到达。
但在二十多年前,张文欣只好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山野小路间,一来一回便是6小时的路程。
张文欣并不避讳自己最开始喝茶,并不是由于爱喝,完全是为了工作。
他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自己不多下些功夫,对于选择的事业就是一种辜负。
1998年,察觉到市场对于茶艺馆的需求。
张文欣开始筹划开设信城市第一个茶艺馆,筹备过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信城毛尖背后的历史文化。
当发现这种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茶叶,竟然被自己忽视了将近10年后。
张文欣既惭愧,又惊喜,“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知识实在浅薄。
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有选错行业。我当时想,大概这一辈子都能为家乡的茶而奋斗下去了。
2019年,“70后”张文欣已经47岁了。
他已经不再是个青年人,可看起来总是不知疲倦。
全国的直营店开了一百七十多家,加盟店也突破了300家。
每年春季,除了6000亩企业的茶园基地,与当地茶农合作的60万亩核心茶叶产区也是他牵挂的一部分。
他说了解茶叶的行情、收购的价格、农民的利润,都是自己在春季里每天的功课。
张文欣说,小茶叶里也有大民生,现在整个信城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口有120万人。
自己的企业有2000多名员工,这些人生活能否富裕美满,也成了自己的使命。
信城地处豫南山地,在群山环抱之中。
张文欣一直觉得,信城毛尖之所以没能拥有特别大的名气和口碑,与其地理位置也有不小的关系。
“历代的文人墨客多数不曾到达这里,这么多年来,虽然有好的品质,可信阳毛尖缺少好的舞台和故事。
所以信城毛尖的名气看起来似乎是弱了一些,但是这不意味着它就输给其它的茶了。”
当信息和交通已经不再囿于地域的壁垒,张文欣说他想进一步讲好信城毛尖的故事。
从路边的商贩,到至今信城市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张文欣用了30年的时间。
而为了信城毛尖的复兴,他愿意再走30年乃至更久。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始终浸润着茶香。中国茶的第一种味道,是悠久绵长的历史文脉。
我听完二师兄的分享,不禁也对信城毛尖茶文化历史产生了更多兴趣。
关于如何发展这个行业,二师兄我们决定到实地探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