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签到系统在诸朝直播[天幕 > 6070(第17页)

6070(第17页)

【太皇太后真的是苏轼的守护神,还有Jeff为苏轼求情时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完全拿捏住了神宗的心思,多方发力才把他给保了下来。】

Jeff又是谁?赵匡胤看得晕晕乎乎的。

明月之前并未提到过王安石的字是介甫,所以此时只有明朝人听懂了这个谐音梗。

但想让他们理解这样起英文名的有趣之处就有些为难人了,他们只会觉得后世被这番邦文明浸透过深还不自知,焦灼之心日盛,朱元璋更是恨不得现在就派人去欧罗巴那边一探究竟,如果能把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就更好了。

这条弹幕对于宋朝的意义显然不大,赵匡胤急不可耐地抽取了下一条弹幕,在心中祈祷,希望能有一些关键的、有用的信息:

【变法之争在李清照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沦为弄权者党争的工具了,这点赵大肯定要背一部分锅,他在太庙里立下祖训不让皇帝杀士大夫,导致破坏变法者得不到惩罚,催生出了许多投机者,但变法是需要流血的,虽说这一祖训间接救了不少名士的命,但肯定也保住了很多小人的命,不知道赵大一开始是咋想的。】

赵匡胤看完这一长段话既震惊又疑惑:

什么祖训?

谁不让皇帝杀士大夫?

我吗?

死于自己铡刀下的那些贪官可都要闹了!

善待士大夫倒是有的,为了给这些人创造出一个宽容的、可以畅所欲言的环境,赵匡胤对那些顶撞自己的文官非常宽容,经常干一些“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事情。

但那些该杀的官员,赵匡胤也一个都没少杀。

倒不如说,不涉及到核心利益时,赵匡胤对忠心的臣子一向仁慈,但前提是忠心!

难道后面的这些皇帝只看到了他的仁慈,因此曲解出了“不杀士大夫”的祖训?

赵匡胤委屈,赵匡胤不解。

要是他知道所谓的秘密祖训,竟然写在太庙里的石碑之上,估计会更崩溃。

下首的文臣们倒是悲喜交加,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祖训是真实存在于本朝太庙之中的,至于他们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是秘密立下的祖训嘛。

喜的是,官家竟然如此怜惜他们,若是天幕没有出现,他们有这道祖训,就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因言获罪了;悲的是,这弹幕显然对“不杀士大夫”非常不满,看来这一世,官家应该不会再延用这一祖训了。

而在这个位面尚未经历过“杯酒释兵权”事件的武将们,则是纯粹的不满了。

明月世界的史书上,宋太祖凭借一杯酒就轻而易举地收回了兵权,但在宋朝这个真实的位面,赵匡胤早已在暗地里已经布置了很长时间,如何防止被选中的将领狗急跳墙,如何不让其余未被选中的将领寒心。

这可不是过家家,一切都安排妥当后,赵匡胤才会启动“杯酒释兵权”这最后一步,史书只会记载下他举重若轻的样子,其中的弯弯绕绕只能依靠后人自己想象了。

所以,在武将们眼里,官家要收回兵权一事,其实早有蛛丝马迹。

虽然最近因为天幕的出现暂缓了此事,但脑子清醒的人就算没有“杯酒释兵权”这个过场,也纷纷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主动交权,剩下的那些蠢人,估计确实得官家亲自开口,才能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吧。

不管是已经交权的,还是尚未交权的,这些将领们此时都相信了天幕所言,心中颇为委屈:收回兵权也便罢了,历朝历代都这样,并不罕见,官家还留了他们的性命,给了赏赐和爵位,补偿丰厚,比历史上的某些皇帝好上太多了。

但这些文官又是凭什么拿到这样的待遇?他们跟着官家抛头颅洒热血,生死都置之度外,也没见官家给他们立下类似的祖训啊!

怪不得天幕之前说本朝重文轻武,源头就在官家的祖训这里。

武将们委屈,武将们不说。

他们不说,那赵匡胤百口莫辩。

他确实有用文制武的想法,提高文臣的地位也在自己的计划当中。

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因为恐惧出现下一个兵不血刃夺江山的自己,黄袍加身说起来容易,但也是赵匡胤谋定而后动的结果,其他人想完全照抄,也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本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