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时日,不知多少百姓要受荼毒。”
“詹卿是说,将我朝地方官员三年述职改为两年,或是每年?”朱标明白詹同的意思,缓缓问道。
而等朱标说完,詹同却没有立即应声,反而继续说道。
“地方官员进京述职,也有不妥。”
“吏部评定官员优劣,无非依仗其官员自己上缴的功绩文书,再者便是从其他官员口中得知其在任上是否勤勉。”
“微臣以为,佞臣贪官自不会将自己枉法害民之行写于述职文书之上。”
“况且君子同而不党,小人党而不同。”
“既为佞臣,必上下联络,左右逢源。”
“因此从其他官员口中,可难知道佞臣枉法之行。”
“故而!”
詹同故意顿了一下,随即猛地提高音量。
“臣以为,依照述职文书评定优劣,此法可废!”
“嗯。。。。。”
伴随詹同声音落下,殿上百官无不面露诧异,些许吏部官员更是瞪大双眼,满是不可思议的望着詹同。
在场的都是聪明人。
詹同既然说以述职评定地方官员优劣不妥,那必然是要以更加严格的制度来评定地方官员。
即便此时在场的都是京官,可他们都有外放的可能。
任谁也担心今后地方官员的评定制度太过严格。
同样。
此时就连朱标也有些意外的看向詹同。
此事詹同事先并未提及,饶是朱标也不知情。
不过看詹同那胸有成竹的模样,显然他是已经想到了评定地方官员更好的法子。
“詹卿以为,我朝当如何评定地方官员优劣?”
听到朱标递来的台阶,詹同再次拱手,继续说道。
“微臣以为,当合并廉洁衙署与地方御史,以此评定各级官员任上优劣。”
“今御史台已于太原、北平、西安三地建设御史台下属衙门。”
“借地方监察御史评定各级官员优劣,自能审定无虞。”
“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