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1日,某市实验小学三年级教师办公室。
班主任李老师捏着被退回的《市科技博物馆参观申请表》,眉头紧锁。
也不知道是申请被驳回的缘故,还是窗外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她转身问邻桌的周老师:
“专项资金明明批了科普活动经费,博物馆却说小学生团体预约排到下学期了……这可怎么向孩子们交代?”
李老师有些愁眉苦脸,她去年读完研究生就来到了这所实验小学,原本是负责教语文的。
但他现在带的这个班级的班主任之前就怀了身孕,最近到了预产期没法承担班主任的工作,她便被临时安排成了代班任的工作。
这不刚接手没几天,眼看要到六一儿童节了,便想着正好最近上面有给孩子们拓展课外活动的专项经费,她也一向反对给孩子填鸭式的教育,就想着申请组织一次博物馆参观的活动。
结果……申请居然没通过。
她现在正愁着呢,一想到回去要面对孩子们那一张张希冀的脸,然后再想到那些期待的目光一点点转为失落……这让她怎么说的出口啊。
而另一边资深的的年级组长周老师突然从摞成山的作业本里抬起头,抬起食指扶了下眼镜。
“小李,要不你再去申请带学生去看《流浪地球》呢?”
“看电影?”
李老师有些惊讶的重复了一遍,眼睛瞬间瞪圆了,脸上写满了错愕和不认同。
她虽然年轻,但其实并不算很追求新潮的人,正相反她的爱好其实都很“质朴”,相比那些年轻人普遍喜欢的娱乐活动,她倒是更喜欢看书。
自己也很少去电影院,偶尔也就是在网上或者电视上看点自己喜欢的片子,但还不至于连《流浪地球》都不知道。
只不过……
“周老师,这怎么能一样?博物馆里有实物展览,有互动体验,有专业讲解员!电影…电影它就是娱乐啊!学校组织去看商业大片?这…这能行吗?孩子们回来怎么写活动总结?”
她的职业敏感度立刻拉响警报,感觉这建议有点天马行空,甚至……有点“堕落”。
“娱乐?”
周老师脸上那点平淡的笑意加深了些,带着一丝“年轻人就是见识少”的了然:
“小李老师,现在全城、不对,全国最火的‘科技’,不在冷飕飕的实验室里,就在电影院那黑屋子里发光发热呢。”
他放下保温杯,手指屈起在桌面上一块报道文娱版的晚报头版敲了敲。
李老师这才看清,那是整版的《流浪地球》报道,巨大的立体地球仿佛要冲破纸面,“首部华语科幻史诗”、“视觉革命”、“创纪录20亿票房”的醒目大字刺痛着她的眼睛。
她之前一心扑在教学和这次活动申请上,这些喧嚣仿佛发生在另一个世界。
“你以为孩子们想去博物馆,是真的为了去‘学知识’?”
周老师缓缓道出李老师不愿细想的事实:
“他们是好奇,是向往未知,是想看到点不一样的东西,点燃他们对‘未来’、对‘科学’想象的种子,科技馆能给的,一场顶尖的视觉科幻奇观,一样能给,而且可能……更直接,更震撼。”
看着李老师依然困惑挣扎的表情,周老师又加了句实际考量:
“关键是,可行性,你现在申请科技馆参观,流程批了也没用,那边没坑位,但申请带孩子们去看《流浪地球》?活动主题就写‘沉浸式体验中国科幻里程碑,激发科学想象力与人文情怀’,经费用途堂堂正正符合!”
周老师解释道。
其实她的话并没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