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准辞,一份留任。
看来,刘备也怕自己乾纲独断,会招来巨大的压力。
才不得不向王朗、华歆两名重臣求援。
别看二人是后加入刘备的。
但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们从来不是一方诸侯,更不隶属于一方诸侯。
两人一直行使的都是朝廷官职,以朝廷命官自居。
这就使得二人的“政审”非常容易过关,资历又高。
刘备这才能够轻松给到王朗三公级别的高官职位。
兼之其又是自己提拔起来,几乎是心腹一般的人员。
所以王朗、华歆也是绝对的“拥刘”派。
维护刘备的利益,就是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
“不瞒二位,如今国中弹劾孔明的奏章,似雪片般赍到寡人这里来。”
“他们都指责孔明的识人不明,要求寡人依律处置。”
“寡人如今也是难办呐。”
“所以才单独召汝二人过来商议对策。”
刘备向二人正式坦明心迹,他就是想保诸葛亮。
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由于河北势力过于强势。
刘备一直致力于搞南北均势。
所以当诸葛亮一经加入刘营,刘备就在他身上下注了。
又是给他封“琅琊侯”,又是力排众议,给他荆州。
又是给他黄忠、赵云帮他镇抚荆襄势力。
甚至还让帝国之壁的李翊出面当绿叶,给孔明当陪衬。
一切的一切,都是刘备为了捧诸葛亮,为了形成南北均势。
可以说,刘备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大量资源。
如果说因为马谡这件事,废了诸葛亮的武功,那刘备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此前的投入全部前功尽弃了。
刘备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培养诸葛亮。
已经年满五十的他,哪有精力再培养一个李翊的接班人起来。
当然了,要说历练,这件事确实是对诸葛亮很好的一次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