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已经有了先例,而且是不止一次的先例,证明了这一举措的正确性。
除非这一先例曾经引发过重大错误或失败,否则,后人就很难破坏这看似不堪一击,实则根深蒂固的‘趋势’‘先例’的影响。
而今汉室,虽然享国才六十来年,抛开前后少帝不算,满共也才传承了五代天子,但即便是这短短六十年、五代天子,也都是要对半劈开,分为两部分的。
即:太宗皇帝之前,及太宗皇帝之后。
毕竟再怎么说,太宗皇帝自代地入继大统,旁支代嫡宗,俨然是汉家帝系偏移。
类似的事发生在后世朱明王朝,太宗皇帝说不定还会被某个不屑子孙,给改谥号庙号,改‘宗’为‘祖’,如汉成祖之类。
是的没错,说的就是倒霉的明太宗明成祖朱棣。
既然嫡系偏移了,且太宗皇帝之前,汉家实在是太乱——又是孝惠皇帝及冠而崩,又是先后两位少帝夭折于皇位之上,甚至还有吕太后女身掌权长达十五年。
结合此间种种,太宗皇帝之前和之后,自然就要分开来算了。
——太宗皇帝之前,汉家百废待兴,内外混乱不堪!
而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开始,汉家也算是步入正轨,一切规矩也都开始井然有序的立了起来。
那么,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
汉家‘真正稳定下来’之后,第一次皇位传承,发生在太宗皇帝传位给先孝景皇帝,理论上是遵循‘有嫡立嫡’,实际上却是‘无嫡立长’,把尚存于世的庶长子包装成了嫡长子。
这便使得太宗皇帝传位孝景皇帝之后的第二次,也就是孝景皇帝传位这一次,变得极为关键。
——文景之治,不单是海内升平,百姓幸福安康的盛世,也是真正为汉家开历史先河、定祖宗制度的盛世。
在此背景下,太宗皇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孝景皇帝若像历史上,与立汉武大帝那般‘立之以贤’——文景二帝各有所取,那汉家的皇位传承,自然就会被默认为:怎么着都行。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你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太宗皇帝,遵循祖宗制度。
立之以贤,你同样可以说你是在法效孝景皇帝,仍旧是在遵循祖宗制度。
毕竟文景之治,并非‘太宗之治’‘孝文之治’。
法效孝景帝,虽然没有法效太宗皇帝那么高伟正,但也绝对算不上错。
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之治之后的汉室,皇位传承便主打一个随意。
立嫡长子的有,立庶长子的有,立之以贤、废长立幼的有,甚至和后少帝、太宗皇帝那般,旁支代嫡的也有。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历史上的孝景帝,用自身行动告诉了汉家的后世之君:学太宗皇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学朕立之以贤也不是不行,怎么舒服怎么来,千万不要因为祖宗制度而束手束脚。
但在刘荣这个时间线,一切都不一样了。
——太宗皇帝看似有嫡立嫡,实则无嫡立长,好歹还把孝景皇帝包装、粉饰成了自己的嫡长子。
而孝景皇帝,则是实打实的无嫡立长!
直到驾崩,孝景皇帝也没有敕封刘荣的生母,当今栗太后为皇后!
栗太后至死没能成为先帝的正宫皇后,刘荣便也始终不曾成为先帝的嫡长子!
于是,历史的车轮,在不知不觉间稍稍偏移了一点,就让历史的整体走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二帝父子在皇位传承上,可以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