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仍旧如原本的历史上那般,凭借一句‘有教无类’,而在汉初短短五十年的时间里,积累了骇人的人数优势,并通过量变引起质变,几乎垄断了汉家的学术、思想界。
但在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之后,汉家似乎又出了一个‘儒黑’天子。
早在太子时期,刘荣就总是把‘那些个鲁地腐儒’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到先帝晚年,刘荣得以太子监国,更是或刻意,或无意的,再三贬低儒家学说。
以至于刘荣即位后,原本还对未来信心满满,甚至觉得已经成为天下第一显学的儒家,居然都有些心里没底了。
等到刘荣搞出华夏历史上的第一次考举,儒家更是差点阴沟里翻船,因报考士子中的儒家士子比例,以及最终被录取的儒家士子比例,而被天下各学说千夫所指。
要不是刘荣软硬兼施,迫使儒家放弃了一部分名额,将最终的录取比例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儒家怕是要被天下人——尤其是其余各学说的唾沫给淹死!
而在那场考举之后,对于汉家未来的学术思想界,刘荣也已经有了极为明确、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一家独大要不得。
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垄断,自然也就会导致绝对的贪婪。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垄断所导致的一潭死水,无论放在哪一层面、哪一范畴,都不大可能结出好果子。
而当今刘荣,从先帝老爷子身上学到的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无疑便是制衡之术。
在先帝年间,由先帝老爷子言传身教,即位后又亲手实践多年,刘荣早就养成了‘逢人逢事,必先行制衡之道’的习惯。
设立某个职务和部门,刘荣本能的就会想到:要给这个官员找一个死对头、要给这个部门找一个监察者。
在朝堂之上也是——考虑丞相人选的同时,刘荣本能的会从该人选的死对头中,考虑亚相御史大夫的人选。
而在学术层面,刘荣想要达成的局面,其实也是制衡二字。
有两家分庭抗礼,互相拆台,那就还行;
若有三家三足鼎立,互相掣肘,谁也奈何不了谁,那更是再好不过!
至于未来,究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以封建帝王之身,强行推动第二次‘百家争鸣’降临在华夏大地,刘荣还暂时没想好。
但至少短期内,刘荣并不希望儒家,达成对华夏文化、学术、思想界的垄断。
还是那句话:流水不腐。
只有适量的外部竞争压力,才能促进学派的内部整合,以及发展、进步。
没有外部威胁和竞争压力,儒家大概率就会像原本的历史上那般——没有对手,那就创造对手。
一开始,是儒家内部按照经义,分成诗、书、礼、春秋等诸多流派;
后来觉得不过瘾,又进一步细分——一本《春秋》都能分谷梁、公羊、左传三派。
甚至于,已经被再度细分的《春秋》公羊流派,都要在董仲舒和胡毋生是兄弟俩的主导下,再度细分成‘我注春秋’和‘春秋注我’两个方向。
于是,另外一种行驶的‘诸子百家争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