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盐。
如今汉室,最粗劣、质量最差的结块粗苦盐,作价一百五十钱一斤。
一斤!
而非一石!
至于苦味淡写、精细些,颜色白些、杂治少些的细盐,更是动不动能卖出四、五百钱每斤的高价。
至于雪花细白盐?
就这么说吧。
只要你拿得出吃着几乎没苦味儿、几乎看不出除了‘白’之外的其他颜色,且近乎看不见杂治的雪花盐,那你就根本不用愁销路。
甚至都不用愁价格。
只要你的盐出现在市场上,就必然会在贵族之间,引发一场竞价式争抢。
每斤卖出三五千钱,实属寻常。
万儿八千钱,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数万,乃至十数万钱,更同样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
雪花细盐这东西,在如今汉室,那就像是太上老君的仙丹——都听说过,都没见过。
偶然见到了,也顾不上是真是假了,吃下去再说。
于是,当刘荣在太子监国年间,凭借五弟:江都王刘非之手,于东南沿海地区开田晒盐,并将此事托付于少府内帑、主爵都尉之手后,汉家的‘盐’市场,也同样迎来了一波极大的冲击。
就这么说吧。
曾经,那些根本吃不起盐,只能舔咸石块儿的贫民,如今已经吃得起粗盐了。
过去,那些吃不惯粗盐,却又无可奈何的自耕农、中产之家,如今也能吃上勉强让人满足的好盐了。
至于曾经有价无市,数年,乃至十数年都难得一见的雪花细盐?
——东市外的主爵都尉盐铁铺就有,五百钱一斤。
明码标价,量大管饱,童叟无欺。
只要你出得起钱,你要多少,主爵都尉就能卖给你多少。
后世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却不知,在华夏封建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盐,才是底层民众最需要、最不可或缺,同时也是获取难度最高的生活物资。
因为盐,不单是民众的生活物资,也同样是军队的战略物资。
和农民不吃盐,就没力气挥锄头、种地一样——军人不吃盐,便会挥舞不动刀剑;战马不吃盐,便会拖不动膀大腰圆的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