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游牧文明侵略时,华夏农耕文明之所以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就是因为那句: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城池在那里,农民的家、田也在那里,带也带不走,跑又跑不到哪里去。
反观草原游牧之民,被动也好、主动也罢——什么时候想走,就直接把毡帐一手,牛羊牧畜一赶,说走就走。
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游牧部族在决定离开某地后,只要决定是在中午之前做出,那就必定能在当天启程。
若是一大早就决定出发,那等到黄昏,说不定都到达距离最近的一处目的地了。
如此低廉的迁居成本,以及迁徙效率,实则草原上,天然就存在一种‘干一票就走,反正天高任鸟飞’的观念。
哪怕是一个足够富裕、生存压力并不大的部族,也很可能在这种思想下,做出临走前,把邻居吃干抹净的决定。
而且这样的决定,完全没有后遗症。
因为草原够大,人口流动够频繁。
没人知道一个被屠灭的部族,究竟是被谁所迫害。
发现一个被屠灭的部族遗址时,其他部族的第一念头也不是恐惧、不是兔死狐悲。
而是:可惜啊
为啥不是我呢?
为啥不是我,把这个部族给屠灭,抢走了他们的牛羊牧畜,女人、奴隶等财富呢?
在这样的社会秩序、普兴价值体系下,丛林法则,自然成了草原上唯一值得信赖的秩序。
强大者默认支配弱小者,拥有他们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生命!
而在面对农耕文明时,游牧文明的这一特征,也使得华夏农耕政权,在自身强大时想要找游牧之民报仇、算账,又或是‘斩草除根’,却往往连人都找不到。
后世有一句笑谈,说是元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首先就把草原上的穷亲戚们处理掉了,哪个穷亲戚藏在那个地方,那都门儿清。
但事实却是:哪怕是游牧民族自己,都未必能知道半年后的自己,会身处何方。
本来计划一路向西,很可能半路上爆发一场战斗,就让这个部族绕道向北了。
往北走着走着,走到沙漠了,那说不定又折道向东了。
往东走啊走,走到祖地正北方向,结果发现祖地爆发了战争,而北方又有一片肥美的草场,这个部族说不定有折道向北了……
就这么一通漫无目的的‘游牧’,原先从祖地出发向西的部族,最后很可能会来到祖地正被,甚至与西方截然相反的东方。
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
当出现战争,亦或是疫病、旱涝等自然灾害时,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应急响应预案,往往是究竟找个好地方藏身。
在藏进此地之前,就连作为决策者的部族头人,都很可能不曾预测到部族回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