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朕这一生如履薄冰笔趣阁 > 第502章 约法三章(第2页)

第502章 约法三章(第2页)

恰好这个侯爵极其擅长种地,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自己的领土治理的非常好——也就是种地种的非常好。

领土上的子民,都因为这个侯爵擅长种地,而对其无比敬佩、尊崇。

此事传到汉天子耳中,汉天子甚至也同样大受震撼,又给这个侯爵多赏赐了一块土地。

并交代这个侯爵:你很会种地,我就多给你一点土地,让你可以无所顾忌的种更多的地,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爱戴……

这个故事有多离谱,自然是一目了然。

可最离谱的是:这个故事,并非全然空穴来风。

——汉家,还真有这么一个奇葩的侯爵,因极其擅长农耕、极其擅长在封国搞农业建设而闻名!

太宗孝文皇帝年间,长安朝堂处于‘劝耕天下’的政治宣传需要,甚至还真以‘种地中的好’‘封国建设的好’为由,给这个侯爵溢封了食邑!

但同一件事,换一种说法,那就会全然变了味。

自有汉以来,自开国元勋功侯一百四十七家开始算,汉家先后封了三百多家彻侯、七百多家关内侯。

上千家‘功侯’贵族,满打满算,也就这么一个另类的奇葩,即不想着建功立业于军中,也不想着执掌大权于朝野,而是被自己,乃至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彻侯封国的建设之上。

而且人家搞建设,也没通过歪门邪道。

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带人挖水渠,兴修水利,改善农耕条件。

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出后,再间接提高自己能得到的租税。

内在逻辑也非常简单:彻侯食邑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彻侯封国租税的来源,其实就是农税。

好比说某个村,被分封给了某人为彻侯封国,那这一个村子的农税,以后都不需要上缴国库了,直接交给这个彻侯封国的拥有者,即彻侯本人即可。

而如今汉家的农税,众所周知,是根据实际粮食产量,按比例收取的。

某彻侯食邑一千户,封国平均农产每亩三石,每户人家一年能种出来三百石粮食,农税便是三十取一的十石。

一户十石,一千户,便是一万石。

等于说是这个食邑千户的彻侯,一年的封国租税产出,便是粮食一万石。

另外一个侯爵,同样食邑一千户,封国却被他建设的非常好,亩产暴涨到了四石五斗!

每户人家每年,都能种出来四百五十石粮食,三十取一的农税,也能高达十五石!

那这个彻侯的封国租税,便是每年一万五千石粮食。

前后二者,食邑同为千石,封国租税却差了足足五千石粮食。

这,还只是短期内的租税收入增长。

还没把农民良好的生存环境、完善的基础水利设施等因素,对周边地区农户的人口虹吸效应,以及当地彻侯国民的繁衍速度计算在内。

事实上,一个食邑千户的普通彻侯封国,与那个在太宗皇帝年间受到嘉奖、溢封食邑的彻侯封国,差距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一个邑千户的普通彻侯封国,每年的封国租税为一万石粮食,自然发展二十年,顶多也就是在人口增长、田亩增长、粮食产量自然增长等诸多因素综合下,翻倍为:两万石粮食。

而那个在太宗皇帝年间,得到嘉奖的奇葩彻侯,同样以一万石粮食作为起点,却能在二十年内,让封国租税达到十万石,乃至二十万石不止!

因为他对自己的彻侯封国的建设,对水利设施的完善、对农业的重视,本身就足以让粮产翻倍。

而良好的生存环境,又能通过吸引外来人口、调动当地人口的繁衍欲望,让当地人口在二十年内翻两到三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