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场景:你还是个兵卒,也还是和九个战友守一段城墙。
第一天,你的朋友、乡党、伍长,都负伤被送下城墙了。
当晚下城墙,你还去看了他们。
他们伤得有轻有重——朋友被划了一道口子,乡党被刺伤了小腿肉,伍长被砍断了几根手指。
你有点难过,但还远远没到无心作战的程度。
第二天,你们余下七人,又有两人负伤。
你还是在当晚去探望了他们,他们伤得有点重,以后可能都要下不了床了,但总归还活着。
第三天,你们余下五人,又伤一个。
补充兵源终于来了,你们又凑够了十人,你认识的却只有三个最初,就在一起作战的战友。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到第七天的时候,这段城墙上,已经没有你认识的、最初就并肩作战的战友了。
你身边,是九个新兵蛋子。
至于你九个负伤的战友,有一个伤重不治,余下八人都在伤兵营躺着,见天的聊天吹水。
见到你来,动不动还说你蠢、说你笨,不如一起去伤兵营躺着。
你也只是笑笑,而后告诉自己:这城,得守住!
无论战友们最终活不活的下来,都得把他们带回家乡!
…
这,就是‘阵亡率’和‘伤亡率’,最真实的写照。
伤亡,多半是伤,小半是亡。
且幸存者的注意力,会本能的被‘伤者’吸引,除非有极深的渊源,否则,阵亡者总是会被忽视。
——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要,而是人体的保护机制,会强迫幸存者遗漏、淡忘阵亡者,以保持情绪的稳定。
而阵亡率,往往最能直观影响一支军队的军心士气,甚至是接下来的战斗走向。
因为当你身边的人,都是战死,而非负伤,那你的情绪就会不可避免的堆积。
战友有伤有亡,你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伤者’身上,和他聊聊天、说说话,来转移注意力。
但如果只有阵亡者,那你只能强迫自己接受现实:战友们正在迅速死去。
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轮到你。
战友的妻儿老小、父母双亲,都已经注定成为乡里的闲人懒汉、地痞无赖欺辱撕咬的目标。
你也快了。
等你也战死,你的父母双亲,妻儿、家人,也会成为恶邻眼中最肥美、最好拿捏,且根本不用担心反噬的肥肉。
然后,你就成了行尸走肉。
你不知道自己为谁而战,为何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