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分田法。
这是主要流行的藏田法。
资产越足,交得越狠,那么就设法削减手中的田地。
以分田法,大地主将手中大量的田分割为一小块一小块的田,藏于几乎没有资产的佃户名下。
没有田的佃户一下子有了田,自然是交税非常低。
持续几年,就轮换一次,将田地转移到其他佃户的名下,一样是交非常低的赋税。
如此,一来一去,往复更替,一百亩的田交的赋税可能还不如二三十亩的田地。
此外,还有降低土地等级、新垦土地等法子。
关于两税法,本身也存在不少漏洞。
都说是资产越足,上交越狠,但你怎么知道百姓资产几何呢?
方方面面都有不少可钻的空子,要查清田亩,一点也不容易。
“这就不知道了。”老者摇摇头。
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究竟查不查得清,谁知道呢?
“那要不要。”一人下颚微抬,使了使眼神。
以往,一旦涉及清丈田地,可就有不少人主动闹腾,逼得朝廷放弃清查。
庆历新政三次清查,半点东西都没查出来。
这一次,一贯行之,未尝不可。
“不可。”
老者一怔,连忙道:“官家态度之强硬,岂会因一些抗议而退避?”
“况且,你要知道一点。”老者提醒道:“朝廷不单是丈量土地,也开放了工商业呢!”
“何解?”方才那人一怔。
“盐、酒、茶,这可都是一等一的营生。”
老者沉声道:“以赵某之见,清丈土地、设立银行、重工商业三大政令,怕是得一齐考量,特别是清丈土地与重工商业。”
“什么人藏田最多啊?”老者问道。
“县望、郡望、一些本地大族、亦或是有了大官的新兴大族。”那人若有所思的回应道。
以县望为例,一县中深耕几十年的几大士族,田地起码占了一县的一半以上,余下的一半才是百姓的田地,这也是为何县令都得掣肘于县中大族的缘故。
田地遍布,也即意味着佃户遍布。
可以说,但凡几大士族齐心跟县令对着干,县令一分税也收不上去,鼓动百姓小规模造反,亦或是有盗贼横行更是常有的事。
连着胡乱来几次,县令的官帽子根本不可能戴得稳。
县中大族如此,郡中大族就更是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