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刘禅也没有再主动找寻管宁,他已从管宁那里汲取了许多。他需要时间去内化,而这段时间,他就在汉中学院度过,倾听那些先生们的教诲。
这所汉中学院已屹立多年,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汉中,延伸至幽远的上庸与凉州之地。
甚至西川及荆州,凡有贫寒子弟,渴望逆境求生,都会前来此地研习,追随他们心仪的先生左右。
卢毓身为山长,却不涉猎具体教学,其他几位却各有门徒,这也令他们重燃重返朝廷的愿望。
毕竟,即使他们可以淡泊名利,也要为门下弟子的未来着想。
在这个时代,教师如父,弟子应尊敬师长,而为师者,也需设法为弟子的前程负责。
此刻,来敏和孟光的表现平平,毕竟他们传授的春秋大义与儒家经典,只能算是通识,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让他们深入理解颇为困难。
然而,谯周却与众不同。作为学院中最年轻的名士,建安五年诞生的谯周年富力强,既是名臣又是名士。
他身边伴有两个散发着才子气息的青年。
卢毓曾提及,这两人堪称汉中学院的精华,一个叫陈寿,是谯周的同乡,一个名为罗宪,来自襄阳,也是从成都赶来求学的学子。
相比陈寿,罗宪的家庭状况较为艰难,早年因战乱逃至益州,但始终未能崭露头角。如今,看到汉中学院,他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最终拜入谯周门下,与陈寿并称为“二贤”。
尽管谯周性格上有争议,但他和陈祗一样,只是理念不容他人,并非无情无义之人,算不上过分。
此外,他的两位弟子,确实在教育上做得出色。
“回头告知陈寿一声,让他去成都找董允,就说朕给他安排了职务,让他去试试!”
罗宪还年轻,而陈寿已有足够的能力,年纪也已不小了。。。
刘禅借助陈寿,以探明学院弟子直入仕途会遇到何种奇妙挑战。若一切平稳,他便能为书院推荐贤良与俊杰,那时,汉中书院才真正步入神奇的轨道。
处理完这些事务,刘禅悄然来到管宁窗外,倾听他对一群幼童的教诲。
没错,是幼童。
汉中书院里,既有世家子弟研习过私塾,更多的是来自平凡家庭的孩子。
长途旅行对年纪有着奇妙的限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来自汉中上庸及西川各地的孩童踏入此地。
大多数都是小有财富的家庭的孩子,他们先来这里试探书院的奥秘,对他们而言,这已是最佳选择。
此刻,管宁正在给这群孩子们讲述传说。
他讲述儒学,或说是儒家的神秘经典。
在管宁口中,儒学不再乏味,他赋予它独特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