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二,乔峰将军从黑风军中抽调百余名识字的老兵,充任试政县的“监考官”,只记政绩,不涉政务。
其三,银钩祖婆与云儿共同拟定《廉耻律》,凡贪墨超过十贯者,不论身份,立斩不赦。
其四,折老将军负责筛选军中识字将士,送入临安书院进修,待贤才科开考后,亦可参与选拔——文武本就同源,能治军者,未必不能治民。
众人起身领命,声音整齐划一,震得殿外铜铃轻响。
散会后,折可适特意留下,看着李枫笑道:“你这法子,比当年王安石变法更彻底。只是……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
李枫望着殿外初升的朝阳,笑道:
“若怕触动利益,又何必揭竿而起?岳父当年在西北,为了推行军屯,不也斩过克扣粮草的旧部?”
折可适朗声大笑:
“好小子!老夫没看错人。需用兵时,只管开口。”
待众人离去,李枫独自站在舆图前,指尖划过江南的水乡、岭南的山地、夔州的险滩。他知道,这贤才科不仅是选官,更是在为这个即将诞生的新王朝,埋下一颗“以民为本”的种子。
忽然,殿外传来轻叩声,欧阳婵捧着一碗热茶走进来,见他望着舆图出神,轻声道:
“义父说,当年父亲离开朝堂,便是因反对恩荫制。若他泉下有知,定会支持你的新政。”
李枫接过茶碗,暖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口。
他看着欧阳婵眼中的坚定,忽然想起在扬州灵堂前,她挡在自己身前的模样。
“等贤才科开考时,你也去试试。”
李枫笑道,“我记得你说过,你能算账,懂民生。”
欧阳婵脸颊微红,却用力点头:“好。”
茶香袅袅,缠绕着两人的身影。
殿外的朝阳越升越高,将聚义殿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路上有刀光剑影,有风雨兼程,却也有无数双期待的眼睛,正望着这即将到来的新政,望着这或许能改变天下命运的贤才之路。
而远方的汴京,宋哲宗正对着奏折上“白莲教在南方选才”的消息冷笑:
“一群草寇,也想学朝廷选官?真是贻笑大方。”
他不知道,此刻在临安的聚义殿里,那碗尚温的热茶旁,已埋下了动摇大宋根基的震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