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士出来
行动,必然会回去禀报上级传递消息,若是不及时过去抓人,拖延了点时间,对方久久未见手下归来察觉异常,恐怕上级的线索就断了。
仅靠这一份供词,并不是特别有力的证据。
程非哎了一声,立马回去挑了人,换上死士的衣裳,骑上他们的马,风风火火地迎着风雪奔向死士供出的地点。
余下的人留在客栈里,继续戒备护卫谢元提。
夜色已深,天太冷,谢元提回到屋中,又看了眼供词。
其实要说与静王有关,也并非说不通。
静王封地也是在北边,离京城不算很远,与盛迟忌抓到内奸通信的轨迹相吻合。
至于在不在意盛溪亭……利益在上,何需感情。
倘若静王只是缺个理由来角逐皇位,那给自己的儿子报仇,就是个很好的理由。
何况这里面还有四皇子盛成奕的掺和,盛成奕从小借着病弱的表象,在不惹任何人注意的情况下隐藏多年,忍而不发,很有耐性,十分擅长阴着来。
被盛迟忌囚禁在宫里时,盛成奕大多时候都很老实,只在听到盛迟忌不在宫里的风声后,试图贿赂双吉逃出去。
建德帝的一堆子女中,太后最疼爱的是盛成奕——毕竟有她母族的血脉,盛成奕与太后感情颇深,知晓太后猝然崩逝,必然猜到了与盛迟忌有关。
不仅利益相冲,共争皇位,他还有充足的理由痛恨盛迟忌。
在自己遭难被囚禁后,盛成奕见到双吉,猜到盛迟忌与他关系不浅,也并非难事。
太后在皇宫里待了近六十年,以她的筹谋和手腕,给盛成奕留下可用的人,在朝中掀起风波并非不可能。
静王与他里应外合,放出消息给蒙人,勾结倭寇进犯。
一切都很合理,且顺理成章。
谢元提条分缕析,将前前后后谨慎地过了一遍,按了按太阳穴。
静王和四皇子,都有足够的理由和动机与能力。
出了这么多事,他难免有点多心。
不过等程非抓回那些死士的上级,验证一下,就知道真相了。
天将亮时,程非带着成功抓获的人回来了。
竟然还算是个熟人。
是在朝中极力反对盛迟忌,认为盛迟忌“残酷暴戾、不通礼法”
的鸿胪寺少卿张敬远。
鸿胪寺负责安排外使与藩王朝见,以及大大小小的宫宴,接触的人多而广,进出京也受限不大。
利用职务之便,张敬远认识四皇子和静王并不稀奇。
被押送到谢元提面前时,张敬远已是面无人色,恐惧至极,都不用程非怎么上刑,就一股脑交代了自己只是收了东西,在静王和四王子之间帮忙传信,今日才得知他们要对谢元提动手,与他无关还求饶命……有前面那几句就够了,后面的都是废话。
东西是物证,张敬远和那些死士是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