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话说的很有道理,可刘备迈不过去心中的那道坎儿,左思右想不能下定决心,最后还是决定再坚守一天看看。
如果明天真的扛不住了,那么明日晚间便弃城撤退。
徐庶没办法,只能认同,然后与关羽张飞商量了一下撤退的细节,又把赵云招来,与他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到时候就算刘备不想走,他也会安排赵云强行把刘备架走。
徐庶觉得刘备还是太仁厚,太讲道义,总觉得自己亏欠刘表,所以要报恩。
这的确是很好的品质,徐庶也是因此才愿意跟随刘备。
但是在这大争之世,想要不做脏事就生存下来,难度还是太大了。
而同样的一个夜晚,孙权那边却没有任何紧张的氛围,甚至整体的氛围还比较轻松愉快。
孙权麾下的专业参谋团队汇总了一下各军上报的斩获、伤亡数字,稍微统计一下,确认之前一个下午的作战只有八十余人战死,三百多人受伤。
战船只有五艘受伤,其余全部完好,大军气势如虹,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着明天把刘备彻底废掉、向着襄阳城高歌猛进的事情。
开疆拓土、立功受赏、走上人生巅峰,这就是这支军队里每个人都向往的事情。
孙权大喜之下,宣布给今日作战的军队加餐,并且赏赐银钱、绢布,待明日大胜之后,还有赏赐!
赏赐下达之后,受赏军队欢欣鼓舞,纷纷朝着孙权坐舰的方向高呼“多谢将军赏赐”“愿为将军死战”之类的感恩口号。
而没有捞到战功的军队也纷纷向他们的军官请愿,表示他们也是战兵,不是来看戏的,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兄弟部队立功受赏而自己什么也得不到呢?
于是大军的整体士气更上一层楼。
孙权这边还在努力干饭呢,就接连被二十多个中高级军官拜见,请求加入到明天的作战环节之中,否则实在是心痒难耐。
孙权表示敌人有限,战场宽度有限,无法安排所有人都上战场打仗,这是客观事实,不是他可以改变的。
不过这才是开始,往后还有仗要打,大家都会有上战场的机会,不要着急。
好说歹说,才把这群求战心切的家伙赶走。
跟在孙权身边一起吃饭的诸葛亮眼看军队求战心切、士气高昂,十分感慨。
“昔日听闻老秦人闻战则喜,于是横扫天下,一统八荒,尚且不知是什么场面,今日算是见识到了,士气如此,哪里还有不能战胜的敌人呢?”
坐在诸葛亮身边的鲁肃听到诸葛亮这样感叹,吃下一块肉,笑了笑。
“将军统兵赏罚分明,又讲究恩义,对士兵非常关怀,动辄赏赐,士兵都感念将军的恩遇,愿意为将军效死力,而且本身家眷也会得到将军的照顾,又有什么害怕的呢?他们只会怕不能立功回报将军。”
“有兵如此,何愁不能成大事呢?”
诸葛亮笑道:“不过说起来也是讽刺,亮在襄阳时,总听说刘镇南的军队缺衣少食,军械破旧,还总是拖欠赏钱,可刘镇南和蔡氏、蒯氏等大族却是锦衣玉食,奢侈无度,这样对比,如今的战况倒是一点也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