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行军作战之中,这些统领私兵作战的将领往往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私兵而不是“国家军队”,使得在作战层面会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全力保全自己的私兵,为此忽视战局之类的。
毕竟这些私兵要是都战死了,还能不能继续填补,就要看孙氏领袖的意思了。
所以孙权为了避免自己在孙十万、江东杰瑞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过去,便着手利用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进行了军事层面的一系列变动。
于是孙策时期授予的私兵被回收了一部分,主要将领重臣的私兵额度被孙权控制在了三万人以内,不让这个数字继续增长。
可以说在有限的范围内,孙权竭尽所能增加了自己的兵力,减少了私兵数量,多少削减了一些心中的不安。
但是已经被授予私兵的宗室将领、功勋老将,孙权则没什么理由和方法能够裁撤他们手中过多的私兵,便只能按下不表。
按下不表不代表什么都不做,孙权还是思考过该怎么进一步限制授兵制度发展下去的办法,并且找到了一些门道,开始运用了起来。
首先,孙权整顿孙策留给他的军队,淘汰其中老弱进入农庄充实劳动力,留下精悍善战的青壮男子,整顿出六万精锐,成为自己的执政根基。
这六万人成为孙权巩固地位、防务和进攻江夏的依仗。
孙权对这六万精锐进行改组,以一万人为标准营,设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蠃鱼、赤鲤六营兵。
之后又把他亲自“发现”的年轻俊杰任命其中担任中层军官,比如朱桓、吕蒙、全琮、凌统、徐盛、贺齐、潘璋这些或者出身淮泗之地、或者出身江东本地的年轻人才都被他任用。
在自己的统领的主力军队之中,孙权不会给这些提拔起来的这些年轻军官授兵,转而采取一套全新的奖惩办法。
他设置了全新的“军衔”制度,然后设置配套的“亲兵”制度。
孙权参照后世的一些方法,结合当时的一些名词,创设了少士、中士、上士、少尉、中尉、上尉这六个等级的军衔。
每一级别的军衔代表不同的经济待遇,军衔每增加一级,就能获得军职以外的额外经济收入,除此之外,也能得到十名亲兵——由军队财政负责供养,不需要将领本人出钱。
除此之外,孙权上位以来,也开始有意识的控制功勋老将们的发展前景。
但凡是涉及到军功的层面,能用主力部队里的新人就用主力部队里的新人。
至于功勋老将们,除了周瑜、徐琨、吕范等与他关系亲近且个人品德良好的功勋元老之外,大部分都被他安排在江西、江北之地,执行守土之职,或者在比较安稳的地方担任行政官员,远离战乱。
比如他任命功勋元老、族人孙河为庐江太守,任命功勋元老、舅舅吴景为九江太守,统领他们的部曲私兵,守护江西江北的土地。
又把程普、黄盖、韩当、孙贲等人安排在九江郡和庐江郡的边地担任县令或关卡都尉,统领他们的私兵部曲驻守当地以防备曹操的势力。
功勋元老孙静被任命为中郎将驻守家乡吴郡,功勋元老朱治被任命为吴郡太守,治理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