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赞叹,让孙权很是愉悦。
为了进一步展现自己的霸气,他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当今天下,是乱世,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永远是粮食,有粮食,就不怕没有人愿意效力,所以孔明,我不妨直说,我之所以可以弱冠提领江东,主要就是我手中的粮食稳住了军队,军队稳住了,就能稳住局势,不管有多少图谋不轨者,我都能应对。”
诸葛亮轻摇羽扇,连连赞叹。
“果能如此,扬州岂能大乱?孙讨逆眼光精准,善于识人,不愧雄主!”
诸葛亮忽然提起孙策,倒是让孙权想起孙策伤重前后那一段时间的事情,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本来有些话他不想多说,可面对眼前的诸葛亮,却总有一种将心里话倾诉向他的冲动。
于是他缓缓开口。
“其实当初兄长伤重之时,支持我登位的人有不少,我的优势也确实很大,却也有一些人支持其他孙氏子弟登位,比如我三弟孙翊,还有伯父孙静之子等数人,不过兄长最后还是选择了我。
我还记得,当时兄长把我喊到床榻之前,对我说,临阵讨伐敌人、率领千军万马纵横沙场,我不如他,除此之外,都是他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相信我能够继承他的位置,保住孙氏基业。
他还对我说,受伤以来,他反复思量,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后面他想明白了,不是单纯只有几个刺客想让他死,而是整个江东的本土大族都要他死,杀死他的不是几个刺客,而是整个江东。
整个江东本土大族已经达成一致目标,就是要他死,今日不死,明日也要死,今日有三个刺客,明日就有三十个、三百个刺客,直到他死为止,而以孙氏当下的军力,也确实无法铲除整个江东的大族。
就算能铲除,把这些人铲除了,江东偌大之地,哪里有足够的人才能够协助治理呢?兄长说他把一切想得太过简单,总觉得只要武力强横,就能统治天下,可直到临终,他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
而孙氏子弟中,他认为只有我足够冷静,身上没有轻率之气,也不曾肆意杀戮,为人严谨,虽然不像他,也不像父亲,却是唯一可能缓和与江东大族之间关系、继续维持孙氏基业的人。
所以临终之时,兄长嘱咐我,让我在他死后不要追究杀害他的人到底是谁,将此事揭过,不要再提,至少不要在孙氏基业不稳的时候重提,一定要以稳定为主,不要为了他的死让整个孙氏基业崩毁。”
“原来如此……”
诸葛亮心中惊叹,叹道:“没想到孙讨逆临终前居然有如此感触,竟能如此劝慰将军。”
“我也没想到,那个我无论怎么劝说都不听、甚至还责怪我过于软弱的兄长能想到这一层。”
孙权苦笑道:“所以当兄长选择我作为继承人,还在临终之前说出那样的话,我还是有些意外的,那样英雄盖世乃至于目空一切的兄长啊,却在我面前流露出那般的脆弱和悔恨。
尽管我也很想把杀害兄长的混蛋拎出来千刀万剐,但是兄长临终的遗言我决定遵守,兄长耗尽英雄气才终于作出的决断,我不想违背,我不想让兄长对我的期待落空。”
诸葛亮扭头看了看孙权,斟酌片刻,轻声开口。
“那将军现在还有查清此事、惩处凶犯的想法吗?”
孙权沉默良久,摇了摇头。
“我一定是有的,从我本心出发,我自然想要把那些混帐东西千刀万剐,但是我的理智却告诉我,不能这么做,否则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面就会再起波澜,兄长辛苦打下的基业也会倾覆。
所以我只能忍耐,也必须要忍耐,不能肆意妄为,可我心中的痛苦又如何能轻易消解呢?我父死于刘表、黄祖之手,被乱箭穿心而死,我兄长又死于小人之手,面颊崩裂,痛苦不已,每每念及,痛彻心扉!”
这话倒是一点不假。
孙权虽然不是江东杰瑞孙十万,但是那么多年和孙策的相处时光不是假的,感情不是假的。
孙坚死后,不到二十岁的孙策一手撑起这个濒临破碎的家族,硬生生打出一片天,给了当时尚且年幼的孙权极大的关照和庇护,可谓长兄如父。
所以孙权也不是没想过保护孙策,可他哪里能控制得了精力过于旺盛的孙策一个人刻意的策马奔腾去了卫士们都追赶不到的地方呢?
千防万防,防不住孙策那颗斗大的英雄胆,更防不住江东这片土地的集体意志。
只要不能把江东豪族全部铲除干净,那么孙策之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