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大殿之内顿时议论纷纷,众臣或点头赞同,或皱眉思索。
徐姓大臣闻言,冷笑一声,道:“三纲五常,确为我朝立国之本,老臣亦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则,纲常之道,需以仁爱为魂,以公正为骨。若父不慈,子何以孝?若父行偏袒之道,子又怎能盲目遵从,而不思反抗?”
徐姓大臣说完,转而对仁康帝说道:“陛下,据臣所知,贾代善在处理家族事务时,多有偏袒幼子之嫌,导致家中矛盾重重,纷争不断。
贾赦身为长子,本应继承家业,光耀门楣,却因贾代善之偏袒而备受冷落,心中难免生出怨怼。
此情此景,贾赦之举,虽有过激之嫌,却也在情理之中。
故而,老臣恳请陛下对贾赦从轻处罚。”
那同贾赦有隙之人闻言,不由冷笑一声,声音中充满了嘲讽与不屑:“自古父母爱幼子,爷奶偏长孙,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徐老大人只看到了贾代善偏爱幼子,怎么就说源公和蒋老太君对贾赦的偏袒视而不见?
难道说,只因为贾赦居嫡居长,就应该得到所有的宠爱与关注吗?这未免太过偏颇了吧!”
他的声音尖锐而刻薄,如同锋利的刀片,在徐姓大臣的话语上划过,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大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众人纷纷屏息凝神,等待着接下来的风暴。
徐姓大臣闻言,神色不变,只是目光更加深邃。他缓缓说道:“爱幼子、偏长孙,此乃人之常情,确实不错。
但若是这份偏爱成了偏袒,成了对长子不公的源头,那便不再是常情,而是谬误。
源公在世时,虽对贾赦有所偏爱,却从未冷落过其他子孙。在其离世前,更是为其余子孙一一安排了出路。
反观贾代善,身为一家之主,本应一碗水端平,公正无私。然而他却偏袒幼子,冷落长子,这又如何能称得上是慈父?又如何能期望贾赦对他孝顺恭敬?”
那与贾赦素有嫌隙之人,见状不甘示弱,脖子一梗,声音中带着几分急切与尖锐:“古人云,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贾代善身为贾赦生父,无论其行为如何,贾赦都应恪守孝道,恭敬以待。
徐老大人此言,岂不是在挑拨离间,企图颠覆父子之间的伦理纲常?”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然而,徐姓大臣只是淡淡一笑,他看向仁康帝的方向说道:“孝顺恭敬,自然是为人子女的本分。
但孝顺并非盲目的顺从,而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之上的。若父母行为有失偏颇,子女又怎能视而不见,盲目孝顺?
贾代善偏袒幼子,冷落长子,这种行为已经违背了公正与慈爱的原则。贾赦心中有所不满,也是人之常情。
我们身为朝廷命官,肩上承载着国家的重任与民众的期望。在这样的位置上,我们更应该秉持公正,明辨是非,成为正义的守护者。
我们不能盲目地维护那“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陈腐观念,不能一味地要求子女无条件的顺从与孝顺,而忽视了对父母行为的审视与评判。
孝顺并非盲目的愚忠,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的。若父母行为失当,作为子女,我们有责任提出意见,有权利寻求公正。
陛下乃万世之明君,定然能够洞察秋毫,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