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正是这一路的交谈,使得诸葛亮初次得知孙权在丹阳太守任上的三年里都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据孙权的描述,那些传言中十分凶恶、到处打家劫舍杀害良民的山越人其实大部分都是走投无路之下才落草为寇的良民,只有少部分属于穷凶极恶之徒。
整体来说,山越并非异族,并非强盗团体,更像是被苛捐杂税和暴政贪官逼到活不下去才奋起反抗的可怜人抱团。
为此,孙权采取的对应措施和之前所有官员都不一样。
他吸取当年商鞅变法的策略,通过几次讨伐作战建立了一个言而有信的形象,在丹阳本地的山越之民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人设。
然后将官府原先掌控的土地和荒废的土地统一分配,建设农庄,吸纳贫民、流民和山越之民进入农庄耕田种植。
因为丹阳本地人少,所以孙权主要针对的目标就是山林中的山越之民。
他通过战斗俘获、宣传招募等方式获得大量山越口众进入他所建设的农庄内生活,给这些人分配土地,提供住宿和生产工具,使他们生产。
然后向他们征收并不沉重的赋税,维护他们的基本利益,再从他们之中选择优秀的精壮的汉子进入解烦军,一边扩大解烦军的规模,一边扩大农庄的规模,如此在丹阳郡内建设起了属于他自己的势力。
当时还在孙策统治期间,各郡内的地方势力都是孙策的严打对象,孙权劝解不得,干脆躺平,任由孙策操作,然后接收管理孙策干掉的那些本土大族留下来的土地、房屋、隐匿户口。
三年间,他在丹阳郡建设了大小农庄六十余座,收纳流民、贫民、隐匿户口和山越之众三十余万,极大推动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收获大量粮食充作军需。
他向孙策和淮泗集团武将们的军队提供大量军粮,支撑他们的南征北战,使得孙策和军队对孙权的好感度极高,十分信赖孙权的能力。
而这也成为孙策去世、孙权登位之后能够快速掌控局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军中主流势力不反对他的接任。
对此,诸葛亮大感兴趣。
诸葛亮对于山越问题也略有一些了解,因为荆州南部郡县也有一些山越势力存在,甚至他叔父诸葛玄的死就和当年豫章郡内的山越势力、宗族势力脱不开关系,所以他非常清楚与地方宗族豪强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山越之民到底是多么的难以打交道,对于官府来说又是多么难以应付的顽疾。
结果孙权却能在数年之内摧毁大量山越武装,收纳三十余万口众,成功将这群人口收入治下成为可靠的赋税提供者,这与虎口夺食没什么两样。
“山越之顽疾由来已久,两江、荆襄之地受其侵扰何止数十年,且与地方豪族多有粘连,里应外合,往往使得郡县官吏无从下手,如此循环往复,几乎成为无法解开的死结,将军是如何想到如此解决的呢?”
在前往夏口的船只上,诸葛亮与孙权一同坐在船头,享受着春风拂面,向孙权提出了这个问题。
孙权没有了此前的激昂,只是深深叹了口气,流露出了一丝无奈。
“最初,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山越之民是一群不服王化的异族劫匪,是一群暴虐无度的强盗,所以我也主张对山越之民进行剿灭,只要剿灭,只要杀戮,总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我被蒙蔽了,山越之民并非异族,也不是天生的强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就是失去土地不得已而落草为寇的郡县农民,很多人根本就曾是编户民,破产之后无路可走,只能进山。
我进一步询问当地官吏、三老、农户,查阅郡县记录,这才发现诸多端倪,得知山越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乃是数十近百年来贪官污吏苛捐杂税与豪强压迫不断堆积所致,山越之民中的绝大部分,都十分无辜。
孔明,丹阳郡有一个县,名为泾县,两年前我前往视察县府,调阅账册,这才发现,在之前二十多任县令的任期之内,他们硬生生把当地税收征收到了建安四十年,也就是三十二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