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大为惊奇,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犹豫片刻,抿了抿嘴唇,选择相信。
“家妻之才,不在亮之下,虽为女儿身,亦有经世之能,亮以为可行。”
诸葛亮都这么说了,孙权对这位传说中的“黄月英”也没什么好说的,便点头,承诺待事成归来,他会给予黄氏同样的重赏。
于是,在大家的协商之下,由诸葛均和黄氏一同出发,先去找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游说,之后由黄承彦出面协助,由诸葛均代表诸葛亮和孙权与各大族接触、游说,争取让他们摆明立场,两不相帮。
孙权以保障他们的现有利益、战后继续任用他们做官为条件,与他们交换对刘表的见死不救。
当然,如果能出手相助更好,战后则会论功行赏,绝不吝啬。
他许诺,绝不会像孙策对待江东本土大族那样对待荆襄大族。
一切事务处理完毕,一群人兵分两路,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出发离去。
离开之前,诸葛亮深深望了一眼自己居住多年的草庐,向身边的孙权许下心愿。
“待天下平定、不再有战乱之后,亮愿解甲归田,返回草庐,安度余生。”
孙权一怔,心中顿时涌现出了莫名的酸涩之感。
另一个时间线上的诸葛亮,大抵也是怀着如此的心愿离开了草庐,一别二十七年,直至星落五丈原,终究没能回到他心心念念的草庐里。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一别,到底是永别,还是另外不同的结局呢?
孙权觉得,应该是不同的结局。
因为他绝对不会成为那个有点丢人的江东杰瑞孙十万,他绝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柄。
离开隆中返回柴桑的路上,孙权与诸葛亮骑马并行,抵达江夏之后又同乘一辆车、同坐一艘船,一路相随,食则同桌、寝则同席,着实是让朱然、陆议等人看的眼红。
但是没办法,孙权就是那么乐意,就是愿意和诸葛亮深入交流相处。
他们谈天说地,从三皇五帝聊到桓灵二帝,从黄巾起义聊到诸侯联军讨董,谈古论今,挥斥方遒,那叫一个畅快。
孙权是第一次感受到诸葛亮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功底,对诸葛亮的才能和敏锐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初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天才。
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天文地理,军事谋划,乃至于一些物理技巧之术,诸葛亮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甚至还和孙权交流他们夫妻两人正在联手改进弩机的事情,令孙权大为惊喜。
而诸葛亮也终于意识到孙权能够以弱冠之身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非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孙权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强烈的进取意志以及勇气绝非常人所能具备。
诸葛亮之前只是大概知道孙权做了些什么大事,至于其他的则不甚了解。
比如孙权十五岁不要命的剿匪、十六岁大破山越之后担任丹阳太守,在丹阳太守任上孙权用当地汉人和山越之民训练了四千解烦军,使得这支军队成为他日后执政的根基之一。
而且正是这一路的交谈,使得诸葛亮初次得知孙权在丹阳太守任上的三年里都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