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磨炼中,杜棒子制造酒曲的稳定率极高,比别的人制造酒曲的成品率高得多。
而且别的人做酒曲,经常会损坏,但杜棒子造酒曲,不会坏,一直能好好保存。
之前的县官,也把杜棒子的经验写成了文章,送给了朝廷。
想要立功。
但他失败就失败在自己话太多,说了很多玄之又玄的东西。
可想而知,当初刘太后看到他的奏章时,估计也就俩字儿评价——煞笔。
然后就丢了。
所以,杜棒子的经验并没有得到推广。
但,上一级单位发现了杜棒子的厉害。
虽然他只是个每个月领取两贯铜钱的酒曲工人,但应天州府用了很大的代价才让他‘转会’到了应天州府。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臣子换一帮人。
当初提拔范仲淹的晏殊被贬时应天时把杜棒子捞来做业绩。
转头他回到了中枢,新来的知州就把衙门里的缺全换成了自己的亲戚。
杜棒子也就流入了应天城。
幸好这儿是也需要造酒。
所以杜棒子继续当造酒工人。
这样的经历,这让他对造酒整个生产线都非常熟悉。
但,因为从朝廷买酒曲,然后酿酒,是个固定流程,玩儿不出什么花活,最多就是能加点果子,搞出一点点果香。
也就到头了。
所以杜棒子这个拥有丰富的酿酒经验的工人,一直当着小工。
直到,应天书院招聘。
杜棒子为什么能做到保存酒曲不坏?是因为他经常实验,实验酒曲为什么坏,为什么有时候不坏。
最后他发现了生水污染的道理,发现了避免生虫的方法。
那就是开水消毒。
在当小工时,他也经常研究如何制造更好地酒。
可惜,这些方法是犯法的!因为不用朝廷的酒曲,轻则罚款抄家重则杀头。
所以,杜棒子酿出其他酒,只是自己喝。
直到来到了应天书院。
王夫子告诉所有人,章夫子说了,眼下第一要务,就是搞出比别人更好喝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