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k小说网

三K小说网>古今奇闻怪谈故事 > 第24章 玉杵臼(第7页)

第24章 玉杵臼(第7页)

待冯媪靠近,那老翁和老媪默然离去。女子哭了一会儿,止住眼泪,招呼冯媪进屋,热心地准备了饭菜,整理床铺,邀请冯媪用餐休息。冯媪问及女子哭泣的原因,女子再次泣不成声:“那位男士是我孩子的父亲,也是我的丈夫。明天他就要另娶新人了。”

冯媪不解地问:“刚才那两位老人是什么人?他们向你要什么,让你如此伤心难过?”

女子答道:“他们是公婆。如今儿子要另娶,他们来找我要过去陪嫁的一些物品,比如筐筥、刀尺等,用来交给新媳妇。我不舍得给他们,所以才有这一场争执。”

冯媪又问:“那你原来的丈夫呢?”

女子黯然道:“我是淮阴县令梁情的女儿,嫁给董家已经七年,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们都跟了父亲,女儿就是我怀中的这个。现在县里的重江,也就是我前夫,他现任丞酂之职,家中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她说到此处,泣不成声。冯媪虽觉此事奇异,但鉴于自己长期受困于寒冷饥饿之中,难得遇到美食和舒适的休憩之地,便没有过多追问,任由女子哭泣至天明。

冯媪告辞离开那神秘女子后,一路颠簸行走了二十里,来到了桐城县。县城东头有一座豪华宅邸,门窗上挂着精致的帘帷,摆满了祭祀用的羊肉和大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据说今晚这里有一场官家的重大庆典。冯媪一打听,这场庆典的主角竟然是董江本人。她皱眉问道:“董江不是已经有老婆了吗?怎么又要娶亲呢?”

当地人告诉她:“董江的妻儿都已经去世了。”

冯媪一听,惊讶道:“啥?昨晚我因为下雨还借宿在董江妻子梁氏那里,怎么说她已经死了呢?”

众人一听,询问具体地点,才发现那竟是董江妻子梁氏的墓地。再细问那两个老者的长相,原来正是董江的亲生父母。董江,本是舒州人士,这些事情在当地人中都传得清楚明白。冯媪把事情告诉了当地人,大家都感到惊奇不已。当晚,董江仍旧举行了婚礼。

元和六年夏天的一个五月,江淮地区的官员李公佐出差到京城,回程途中在汉南停留,与渤海的高钺、天水的赵儹,以及河南的字文鼎在驿站相遇。夜晚,大家围着篝火讲故事,彼此分享所见所闻的奇异事件。高钺详细讲述了冯媪的奇遇,李公佐听后决定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唐代有个叫宋之问的家伙,原本是朝廷考功员外郎,可惜摊上点儿事被贬官了。后来好不容易被放出来,跑到江南旅游散心,顺便探访了灵隐寺。那天晚上,月色皎洁得能把人照成透明,宋之问在寺庙的长廊里漫步吟诗,琢磨着给这寺庙写两句诗开头:“鹫岭险峻挺拔,龙宫寂静空旷……”

但这第二句,他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愣是没憋出来满意的。这时候,一盏长命灯下,一位老僧坐在大禅床上悠哉悠哉地发问了:“小伙子,大半夜你不睡觉,在这儿吟诗这么痛苦,怎么回事儿呢?”宋之问老实回答:“在下就是喜欢写诗,想给这座寺庙题首诗,可这灵感就是不来找我。”

老僧说:“来,念念你刚才那第一句。”宋之问便朗诵了一遍。老僧听罢,微微一笑,出口成章:“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一听,顿时惊讶不已,这两句诗真是太美妙了。他受到启发,接着完成了全诗:“桂花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藤萝攀高塔远眺,掘木取泉水迢迢。霜薄催花开更盛,冰融叶色始调柔。期待踏上天台路,看我跨过那石桥。”

这老僧给出的两句诗,简直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次日清晨,宋之问再去寻找那位高人,却发现他早已消失无踪。问寺里的僧人,才知道那位竟是骆宾王。宋之问追问详情,僧人答道:“当年徐敬业起兵失败,骆宾王跟他一块儿逃跑了,官兵没能抓到他们。为了交差,那些将帅们害怕担责任,找了俩长得像他俩的人,砍下脑袋送去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他们没死,也不敢再去抓。徐敬业后来做了衡山的和尚,活到九十岁才寿终正寝;骆宾王也剃度出家,游遍各大名山,最后来到了灵隐寺,一年后在这里去世。虽然当初起义失败了,但他们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所以很多人暗中保护他们,让他们得以逃生。”

故事发生在大唐盛世的长安,有一位叫做荣阳郑又玄的世家子弟,从小和街坊闾丘家的孩子一起在私塾读书。郑又玄这人嘛,有点傲娇,常常因为自己家族地位高贵,时不时嘲讽闾丘家出身寒微,对着闾丘同学甩出一句:“你闾丘家和我们可不是一路人,咱们虽然同在一个老师门下学习,我虽然不说,你自己心里不觉得惭愧吗?”

闾丘同学每次都被噎得脸红脖子粗,也只能默默承受。几年后,闾丘同学不幸病逝。

又过了十年,郑又玄凭着明经科考试高中,被分配到唐安郡担任参军。到任后,郡守安排他和一位同僚仇生共同办公,仇生是当地有名的大商户之子,才二十岁出头,家里富得流油。仇生经常请郑又玄吃饭玩耍,郑又玄也不客气,多次收受仇生的钱财馈赠,却从未给予仇生应有的尊重,毕竟仇生并非士族出身。

有一天,郑又玄大摆宴席,却故意没邀请仇生参加。酒过三巡,有人看不下去了,提醒郑又玄:“仇生和你同在一个屋檐下,你怎么能单独开party把他晾一边呢?这不太地道吧?”

郑又玄一听,脸上挂不住,赶紧派人把仇生请来。仇生到场后,郑又玄象征性地劝酒,仇生因不胜酒力婉拒。郑又玄却借机嘲讽道:“你这个市井小民,只知道斤斤计较,哪有资格和我们这些当官的混在一起?能和我做同事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怎么还敢推辞喝酒?”

说完,郑又玄抖擞衣裳,傲慢起身。仇生倍感羞辱,低头退出宴席。从此,他干脆辞官闭门不出,几个月后郁郁而终。

第二年,郑又玄也因故罢官,暂居蒙阳郡的一座佛寺中。他一直对黄老之术颇为推崇。这时,江湖上传闻有一位吴道士,道艺高强,隐居在蜀门山上。郑又玄心向往之,决定登门拜访,希望拜吴道士为师。吴道士淡淡地说:“你想修仙问道,首先得远离尘世,隐居山林,别总是在红尘中忙忙碌碌。”

郑又玄兴奋地搓着手,满脸笑容:“您真是位世外高人呐!我真心希望能跟着您修行,当您的助手,您看行不行啊?”

吴道士点了点头,接纳了郑又玄。就这样,郑又玄在山林中跟随吴道士修炼了整整十五年。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郑又玄逐渐失去了初心,修行的热情也日渐减退。吴道士看出他的心思,摇头叹道:“你如果不能坚定信念,就算待在山林里也无济于事。”

郑又玄无奈之下,只好向吴道士辞别,回到了繁华的尘世,在蒙阳郡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来,他又动身东行,途径褒城,住进了一家客栈。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模样清秀伶俐,聪明机智得仿佛能随时变出一千零一个故事。郑又玄与他交谈起来,自觉思维敏捷程度完全比不上这个小男孩。

小男孩突然对郑又玄说:“其实我们已经是认识很多年的好朋友了,你还记得吗?”

郑又玄一脸懵圈:“额,抱歉,我好像忘了。”

小男孩笑了笑,悠悠道:“我曾生活在闾丘家,那时候我们一起在长安跟着老师读书。你因为我家境贫寒,总说我‘非吾类也’。后来我又化身为仇家的儿子,在唐兴当了个小小的尉官,和你成了室友。你接受了我的不少好处,却从没真正尊重过我,还骂我是市井小民。唉,郑兄,你这骄傲劲儿也忒大了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