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害怕冲突然后会畏畏缩缩损失自己的利益,而有些人经常主动制造冲突通过冲突达到自己的目的掠夺利益?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非常核心的冲突处理模式差异,背后是复杂的心理、社会、文化和进化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种差异: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冲突、回避冲突,甚至因此损失利益?
1。**童年经历与依恋模式:**
***惩罚或忽视:**成长过程中,表达不同意见或需求可能遭到严厉惩罚、情感忽视、嘲笑或拒绝。这让孩子将“冲突”与“危险”、“被抛弃”或“不被爱”联系起来。
***过度保护或回避:**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免受任何冲突,或者父母自身回避冲突,孩子就缺乏学习健康处理冲突的机会和榜样。
***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导致个体对关系稳定性极度焦虑,认为任何冲突都可能摧毁关系。
2。**气质与神经生物学:**
***高敏感特质:**对情绪(包括他人的愤怒、不满)和压力反应更强烈,生理上更容易在冲突情境中感到不适(如心跳加速、出汗、颤抖)。
***焦虑倾向:**对潜在负面结果(如失败、被拒绝、尴尬)有过度担忧,倾向于放大冲突的威胁性。
***杏仁核反应:**大脑中负责处理威胁的杏仁核可能更活跃,将冲突解读为更高程度的威胁。
3。**核心信念与自我认知:**
***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低:**认为自己不值得争取,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争取成功,害怕坚持自己会招致更严重的否定。
***对冲突的灾难化认知:**认为冲突必然导致关系破裂、毁灭性后果或无法承受的损失。
***过度重视和谐:**将人际和谐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任何冲突都是对和谐的破坏。
***害怕被评判拒绝:**极度在意他人看法,担心表达不同意见会让人不喜欢自己。
4。**习得性无助:**
*过去尝试争取或表达意见时,多次遭遇失败、打压或无效,从而习得“无论怎么做都没用”的信念,选择放弃以避免进一步挫败。
5。**文化与社会规范:**
***集体主义文化影响:**在一些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高于个人需求,直接冲突被视为破坏性的、不礼貌的。个体被鼓励忍让、顾全大局。
***性别角色社会化:**传统上,女性可能更被鼓励避免冲突、保持“友善”、优先照顾他人感受。
##为什么有些人经常主动制造冲突,甚至通过冲突掠夺利益?
1。**童年经历与习得模式:**
***观察学习:**成长环境中,主要照顾者(如父母)习惯通过争吵、威胁、攻击来控制局面或获取资源,孩子模仿了这种“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