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巨珰此时正在熙州,陛上会舍近求远,另派他人吗?”高俅有点犹豫。
“管军差矣!”胡衍却对他分析道,“童巨珰刚被诏封为制置使时,蔡枢相就强烈反对,甚至拒绝签署诏书,这次自然会更坚决地反对!陛下前面驳过枢相一次,这次必会对他让步。而且这些年来的西北拓边之功,一直总是在童巨珰与王经略身上,他俩功劳积多,也非陛下所乐见。”
“这倒也是,只是,西北作战一事,可有什么风险……”高俅最后却是有点畏缩。
“这点尽管放心,这刘仲武既得管军提拔,又是西北猛将,定然会护得安全妥当。再说了,青唐人不堪一战,此战便就是管军扬威西北,并向天下群臣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胡衍还是尽可能地给高俅打气,“西北那边,无论是军中的勇猛善战之士、还是道上的商贾马行,你拿我的手书拜帖过去,肯定都是能够帮得了你!”
胡衍极力撺掇高俅争取监军西征的机会,实际上是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因为此时,京东东路形势大变,他因把柄被秦刚捏住,不得不在朝堂中利用吴居厚与蔡京等人的矛盾,在重新任命京东东路地方官员的时候,将秦刚交给他的一份名单尽可能地安排过去——这些人看似十分普通,有参加过科举得了出身的,也有直接在地方衙门做选人小吏的,但只有他清楚,都是出自于菱川书院的学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初与李彦等人讨论过狡兔三窟之策,但谁又能说三窟一定就安全了呢?这也不排除可以安排一下第四窟,比如这次的西北。
事实上,由于自己早年在西北结识下的一些西军关系,加上这两年在朝中有了地位,类似于刘仲武这样主动投靠的将领也不在少数。这次高俅一旦能够得到监军出征的机会,他便可以借此机会继续巩固自己在西北那里的影响,培植自己的地方势力。
果真,就在高俅在赵佶面前提前就青唐地区的风险进行了吹风后不久,西北形势大变!
崇宁三年,十月初,西北连番战报不断送至京城,先是陇右都护府急报:
陇右都护王舜臣因为收到西夏边境仁多泉城的党项部族密信,称他们想向大宋纳降内附,于是带兵前往接应,不料却中了西夏人的诈降之计,青唐酋首溪赊罗撒与多罗巴联手西夏人,合兵将他拖在了宣威城【注:今青海省西宁西北部】。
而此时的西宁州内,只有现任河西节度使、充西蕃都护、封武威郡公的赵怀德,趁着宋兵空虚,带着一些他的青唐旧兵发难,宣布叛宋自立,恢复本名陇拶,重建唃厮啰政权!
一时间,湟州、廓州等地的青唐人纷纷起兵响应。
随后,泾原路也发来急报:
西夏大举出兵并围困住了定边军【注:这是大宋收复了原西夏的盐州与宥州后,将两州合并建为定边军,成为环州之前的新屏障】。
很明显,西夏在这个关键点的出兵,其意图就是在呼应青唐人在西边的军事举动,进而希望收复之前丢失的旧土,重新控制横山要塞。
赵佶大惊,立即召集重臣议事。因为胡衍曾参加过此前青唐之战,此前高俅曾专门提醒过青唐风险,所以也就被特意召来共议。
左相蔡京自然是力荐王厚与童贯总领陕西各路,并分东西两路进行平叛并拒夏。
枢密使蔡卞则毫不客气地先行弹劾童贯,说他此前在陇右根本没有巩固好就急于将兵力调至熙河,同时推荐的陇右都护王舜臣也是安抚失当,激起赵怀德反叛,理应严惩。
只是蔡卞没有意识到他所弹劾的这些点,都是皇帝赵佶之前所认可的,此时相当于在毫不客气地指责皇帝。所以,赵佶冷冷地说道:“西北告急,诸卿理应先议如何应对,至于谁有过失,容后再议!”
此时早有准备的高俅则上前请命道:“臣同意蔡相的东西两路分兵建议,但是考虑到西贼攒力多年,此时出兵,定然是全力而攻。因此理应由童制使总领西北军事,与王经略领东路兵拒夏,而陇右之青唐叛乱,臣推荐知河州的刘子文领西路兵进行平定。”
实际上高俅早就私下与赵佶商量过了这个意思,此时赵佶故意皱起眉头道:“刘子文可否能够担此大任?”
胡衍立刻心领神会地站出来道:“刘子文本乃泾原大将,当年攻略青唐时,战无不胜,青唐人畏其如虎。而且眼下,他驻守河州,距离陇右最近,由此发兵,可一路重现连克廓、湟及西宁州之旧路。如担心其领军资历不足,可由朝廷遣一监军同行即可!”
赵佶点点头问:“如此,西路军何人监军为宜?”
高俅立即上前自荐:“臣蒙陛下提拔,入三衙以来,未立寸功,时时愧之,愿以卑贱之躯,誓复我大宋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