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新成立振明军校,就不好用旅将、营总来衡量级别了。还有比如从作战旅调到了参谋司,就得需要用级别来衡量了。
林峰先是看了一下明军的体系,明军的总兵、副将、都司、参将、游击、千总、把总等,也是差遣官,表示职级的还是原来卫所那一套,从都指挥使、指挥使到千户、百户、总旗、小旗那一套。
然而明军还有十分繁琐的武散阶系列,比如武骑尉、飞骑尉、云骑尉、骁骑尉,忠显校尉、忠武校尉、昭信校尉、承信校尉,武略将军、武毅将军、武德将军、武显将军、宣武将军、显武将军,等等。
特别是各类名号的将军,杂乱无章,多如牛毛,让人看了很难搞清楚谁大谁小。
林峰把明朝的武将级别与名称想了一边,觉得还是后世军队的军衔体系比较简洁明了,从少尉、中尉、上尉,到少校、中校、上校,再到少将、中将、上将,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大谁小。
至于军衔的名称,林峰认真考虑了一番,觉得明武将的散阶基本也分了尉、校、将三类,大家应该也能接受,各种冠名校尉的名称也太难记了,很难分辨大小,还不如直接用少、中、上来表示比较好。
至于将军,林峰考虑用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四档来区分,分别称呼为少将军、仲将军、上将军、大将军,都属于振明军的高级将领。
对应军队的职务,什长还属于兵,不授与军官军衔。
从队一级的正副管贴开始授予军官军衔,其中副管贴授予少尉、管贴授予中尉军衔。
哨官不设副职,授予上尉军衔,相当于后世的连长之职。
编制五百人的乙等营正副营总分别授予中校、少校军衔。编制一千人的甲等营营总可以授予上校军衔。
旅将授予少将的军衔,旅副职授予上校军衔。这样旅将就是名副其实的将军了。
参谋司主事授予中将军衔,副主事授予少将或上校军衔。
振明军校校长由林峰亲自大人不授予军衔,副校长授予上校军衔。
这样就可以把整个振明军的军官体系给建立起来,方便军官横向的调动交流,也方便战时指挥。
关于士兵的军衔,林峰决定简单一点,就设兵和甲士两类,从低到高分别为三等兵、二等兵、上等兵,一级甲士、二级甲士、三级甲士、四级甲士,这两类七等。
其中甲士可以参照军官来享受待遇,一级甲士对应少尉,最高的四级甲士对应少校。
与军衔挂钩的就是俸禄安排了,这个林峰准备跟苏顺年等人商议后再来确定,也得计算一下经费够不够。
第三个要考虑的事就是军队的忠诚问题。随着地盘的扩大,军队肯定也要撒出去,各自驻扎一方,面临朝廷的拉拢策反肯定在所难免。
虽然通过教育和振明集团股份的利益捆绑,可以极大提高将领的忠诚度,但也不能保证将领不叛变。
林峰最近已经把空间里的那本《步兵指挥基础》看完了,回顾历代军队的发展历程,自然是红色军队的管控最有效,从来没有一支成建制的军队被敌人拉拢叛变过。
林峰决定参考借鉴一下,但也不能搞得一样,他准备在总督府设立镇抚司,在营以上可能会独立驻防的军队汇总派驻镇抚官,分别称为营镇抚、旅镇抚,享受副职的待遇。
但是镇抚官独立履行教育官兵、发放饷银和核定军功的职责,可以单独向上汇报,负责监督营总和旅将。
这样就可以从制度上防止营以上的军事将领,利用发饷、评功等时机,将所属官兵变成个人的私军。
但又要防止跟朝廷派的监军一样,凌驾于军队将领之上,干涉将领的指挥,导致军队的混乱。
至于镇抚司的人选,林峰考虑了方铁竹是最合适的,忠诚度非常高,人要踏实,过来干这个岗位刚好。
军队的编配、军官和士兵的职级、预防军队叛变等三个问题,都是关系军队建设发展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只要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振明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基本考虑成熟后,林峰就出了空间,召集苏顺年、林家康、方小鱼和参谋司的曹雄、吕军,小范围地进行商议。
林峰首先说了关于振明军编制的调整,这个调整的幅度不大,主要就是把骑兵营独立出来,将府谷守备旅和神木守备营合并,大家都没有任何意见,一致就通过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林峰先讲了他的设想,然后让大家发表意见。
“大人,这个军衔体系很完备,也很简洁,让人一目了然,我觉得比明庭的好多了。”曹雄久在明军卫所体系任职,对明庭五花八门的军制和称号也是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