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皇帝轻声说着。
从容、平淡、不疾不徐,这让耶律琚和王师儒内心的震惊又加了一层。
两人都不由得在心中,拿着眼前所见的南朝皇帝和上京城里的太孙梁王比较了一下。
两人顿时就垂头丧气的低下头去。
两张椅子,被人送到了耶律琚和王师儒面前。
两人连忙再拜道谢这同样是礼遇。
在宋辽交往中是很难得的礼遇,而且通常是大辽天子礼遇宋朝使者!
譬如当年,兴宗重熙年间来朝的南朝宋使富弼,就深受承天太后、兴宗皇帝的喜欢。
不止多次召见,还对其优容有加。
耶律琚坐下来后,就持笏说道:“外臣上禀大宋皇帝陛下,我主大辽皇帝陛下,知贵国国丧,甚为哀悼,特遣外臣等来祭奠致哀……”
就听着那个南朝小皇帝说道:“请两位使者,替朕转达朕对大辽皇帝的感激……”
“就说:澶渊盟誓以来,两国已百年无刀兵,朕虽年少,犹崇祖宗之德,愿大宋与大辽,在未来百年中亦无刀兵!”
“此外,朕还闻,大辽皇帝太孙,与朕年齿相当,请使者回国,转达朕对大辽太孙的问候……”
“宋辽兄弟之邦,宜当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结秦晋之好!”
是的,大秦并吞三晋那样的秦晋之好!
耶律琚和王师儒听完这一番话,心中对这个小皇帝的轻视,已经消失的干干净净。
因为他们发现,到现在为止,殿上只是那个南朝小皇帝一个人的独角戏。
无论是那帷幕后的太皇太后、皇太后,还是殿中宰执大臣,或者殿外的大将们,对此都无异议,也无人出声。
这说明了什么?
他们习惯了!他们习以为常了!
此时,两人想起了那些在路上听到的有关这个南朝小皇帝的传说和故事。
又联想到今天,在这殿上所见所闻,内心的震撼已经难以言表。
十岁的南朝天子,已经能独立接见使者,可以准确的表达他的意志。
言辞不疾不徐,不卑不亢,与礼相合。
这根本不是能被人教就教的出来的。
恐怕传说和故事,大半都是真的!
反观大辽?
两人都不约而同的想起了今年正月,群臣朝拜天子时,太孙殿下在殿上磕磕绊绊、犹犹豫豫说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