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未落,小翠突然抓住他的手腕,指节泛白。皇浦云看着她眼中翻涌的绝望,剩下的话尽数堵在喉头。石台上的灯忽然爆出一朵灯花,将两人交叠的影子投在冰冷的墙壁上,像一幅被揉皱的残画。他感到妻子的指尖缓缓松开,最终无力地垂落,唯有压抑的哭声仍在寂静的地下室内回荡,如同无数根细针,密密麻麻扎进他早已千疮百孔的心。
皇浦云的声音又一次响起,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恳切:"小翠,跟我去浔州吧。"他指尖摩挲着粗陶茶杯,目光落在她鬓边新生的白发上,"你看,这儿的日子苦了你了。"
小翠正低头看着封印之中的大儿子,皇浦云的话好像银针猛地刺进指腹,沁出一点殷红。她望着石台上面的灯火不停的弯火苗,好像在示意让小翠答应一样。"我这把老骨头。。。。。。"话没说完就被打断。
"带上儿媳和丫丫,还有小女儿一家,都去。"皇浦云的声音沉得像井里的水,"我在浔州置了院子,有葡萄架,还有活水池塘,丫丫能光着脚追蜻蜓。"
小翠的表情突然顿住了。她想起开春时儿媳咳得直不起腰,想起小女儿从小就喜欢跟在皇浦云后面转。小翠眼角的泪珠滚落在青布鞋面上,洇出小小的圈。这个是她盼了好多年的日子,以前从来没有敢奢望真的实现。
"那儿。。。。。。真能容下这么些人?"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颤,像风中的蛛网。
皇浦云往前挪了挪凳子,膝头几乎要碰到她的鞋尖:"我早让人拾掇好了,西厢三间,东厢两间,后院还能养鸡。"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推到她面前,"这是浔州的泥土,你闻闻,和我们辽州老家泥土味道一样吗?”
小翠接过泥土指尖先触到一点湿凉,像清晨沾着露水的田埂。她把泥土拢在掌心,凑到鼻尖——先是腥甜的土腥气,混着晒干的稻草香,再深吸,竟有股若有若无的酒糟味,像极了酒坊里刚蒸好的新酒。
三十多年了。她记得酒坊的青石板总泛着潮气,朱爷爷蹲在门槛边,手里攥着竹酒漏,酒液顺着漏眼淌进陶坛,咕嘟咕嘟响,像春天下雨时屋檐滴水。她总蹲在旁边看,看酒曲在木甑里发得鼓鼓囊囊,看朱爷爷用粗布擦额头的汗,然后突然刮点酒曲粉塞她嘴里,甜丝丝的,带着点涩,她便咧着嘴笑,朱奶奶也跟着笑,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
泥土里还藏着另一种香,是松蜡融开的暖甜。蜡烛坊总飘着这味儿,朱婶婶的蜡油熬得稠,金黄金黄的,她娘家侄女蹲在石臼边搓灯芯,黄麻线在手里绕成小团,像刚出窝的雏鸟。
掌心的泥土渐渐暖了,像三十年前揣在怀里的酒坛,温温的。她忽然想起离开那天,张豹母亲往她包袱里塞了把土,说“到了外头,想家就闻闻”,她当时嫌土坷垃硌得慌,偷偷倒在了村口的老槐树下。如今才知,有些味道是刻在骨头里的,哪怕三十年风雨,一捧土就能把人拽回去,拽回那个酒坊飘着香、蜡烛亮着暖的上甲村。
小翠望着跳动的灯花,思绪却飘回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她想起一个奶奶走的时候槐花开得正盛,想起张爷爷,想起晒谷场上说笑的婶子们,如今都成了土坟。青砖灰瓦的老院早可能早就不在了,田埂上的野花,再不是记忆里的颜色。
窗外的更夫敲着梆子走过,梆子声惊得她打了个寒颤。她无意识地绞着袖口磨出毛边的靛蓝粗布,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灯芯突然"噼啪"一声炸开个火星子,落在她手背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翠猛地一缩手,怔怔地看着手背上那点红痕。窗外的梆子声还在响,原来不知何时已泪流满面。她抬手抹了把脸,眼泪却越擦越多,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进嘴里,又苦又涩。灯花依旧跳动,照亮的只有空荡荡的土坯房,和再也回不去的十八里坡。
她慢慢抬起头,眼里蒙着层水汽,却笑了:"那。。。。。。得把我那只老母鸡带上。"
皇浦云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却不敢用力呼吸,生怕惊碎了这突如其来的应允。远处传来卖豆腐的梆子声,一下一下,敲在渐浓的晨色里。
一回到家,小翠看见早起的儿媳,就叫她赶快收拾行李,她们将跟着公公皇浦云去浔州了。
儿媳妇手一抖,竹篮里的绿豆撒了一地。她望着婆婆小翠走进西厢房的背影,眼圈慢慢红了。灶台上的铁锅还温着,早上给丫丫热的玉米饼子还剩半块,此刻却像块石头堵在心口。
其实她内心是舍不得丈夫,虽然王宇恒不能陪伴着她,但自己总能见着。她现在的心情和当初小翠的心情一样。
小翠马上又出来去通知女儿,她哪里舍得留下女儿在钧州。还有那几个乖巧可爱的外孙和外孙女。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婉娘正低头绣着一方鸳鸯戏水的锦帕,银针在素白的绸缎上穿梭,线尾还系着颗圆润的珍珠。
"婉娘,快别绣了。"母亲小翠掀开门帘走进来,脚步匆匆,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你父亲刚从浔州回来,说三日后要带我们全家去浔州。"
婉娘手中的绣花针猛地顿住,针尖刺破了指尖,渗出一点殷红的血珠。她抬起头,眼中满是惊讶:"母亲,好端端的,怎么突然要去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