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鉊觉得这个安排好,同时孙光宪也非常满意。
修国史,这可是清贵非常的职位,可以让自己的名字,跟着国史一起名流千古,历代文人对此都非常在乎。
孙光宪此刻一点也不含糊了,他对着张鉊一个大礼。
“臣嗜诗书凡四十年,做梦也想握麟笔为前朝修史,今若能得一编修之位,虽死无憾!”
别人说是想为编修,那肯定是想做监修,因为编修是苦差事。
从大唐到朱梁、后唐,史料浩瀚如烟,要一点一点清理出来,还要分辨真伪以及整理,事情既复杂又琐碎。
而担任一个监修,没事来看一看,指点一两处,不累人还能当第一作者,多好。
但孙光宪说想要为编修,那就是真的想为编修,因为他嗜书成狂,最爱的就是文字工作,别人看来的苦差事,在他眼里,那就是美差。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诚如是也!
张鉊当即下令,成立三朝国史编修总裁房,以尚书令、同中书门下事张希崇为总裁。
河西行省平章、西京承天府留守、凉州府尹裴远,门下侍中和凝二人为副总裁,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冯道为监修。
任命孙光宪为翰林学士、中书省著作郎、国史监修兼主编修,卢琰为编修,其余的编修人选,则从张周的翰林院和国子监中挑选。
孙光宪感激涕零,张鉊则把他扶起来后,却严格的交代他道。
“编修国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为尊者讳,不要害怕有人说你映射本朝。
对于失实之处,需多人讨论后,方可舍弃不用,并将其写入非编国史中,予以注明。”
孙光宪领命下去了,张鉊关于安定南平的工作就基本做完了。
这次几乎是很和平的,就将南平收归了朝廷。
高氏主动纳土奉献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不然他们拼死反抗起来,以江陵城的坚固和险要,还是很麻烦的。
于是张鉊留高从诲在江陵,仍然还是当他的荆王兼荆南节度使。
但是高氏的族人,除了高保绅等少数几人,可以留在江陵照顾高从诲以外,其余高氏王族一百七十余人,都被张鉊全部迁走。
这次拿下南平,张鉊得到了南平高氏四十年积存的珍宝,价值一百一十万贯,特别是高氏的宝库中,多有奇珍异宝。
这是因为高季兴、高从诲父子两‘高赖子’最喜欢到处打劫,因此积攒了许多本应该埋于黄土不知所踪的珍宝。
其中光是二十年前王蜀(前蜀)灭亡后,本来要运送到洛阳的王蜀府库珍宝,就价值在四十五万贯上下。
这笔高季兴趁着兴教门之变,黑吃黑吃下的后唐宝藏,现在全落到了张鉊手中。
张鉊经过户部和中书省度支舍人仔细核算过后,将其中没有僭越、不具有历史价值的金银锦帛发还一部分给了高家,大约有十五万贯上下。
这样一来,哪怕高家还有一两百人,但有十五万贯家产,还是能过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