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巨舟十分巨大,可以装载的士兵乃至武器都很多,朱元璋的船队太小完全无法接近。而且船的甲板太高,靠近了也爬不上去。
陈友谅的铁锁连环显然就合理很多,不像以此为灵感写的赤壁连环那么奇葩——用铁锁相连是为了解决晕船问题。
可能罗贯中是想借此展现曹操他在水战上面一窍不通吧。
一群人原本是进来体验当开国皇帝的快感的,结果玩着玩着就玩进去了。鄱阳湖水战不愧是朱元璋人生历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很多值得细细研究的地方。
不懂水战的将军们看得起劲,干脆放弃了扮演朱元璋,切换成亲兵视角跟在旁边看朱元璋这一路是怎么打败敌军的。
这种全息追剧的感觉,还别说,超有意思的。
受这次经历的启发,后头围观朱棣和朱允蚊互打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兴冲冲地跑去当围观党。总是自己亲身上阵多累啊,还是看看别人怎么打的好了。
朱棣打朱允蚊的戏剧性也不少,建文元年就开始打,一直打到建文四年朱允蚊下落不明。
在位四年朱允蚊就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他用了一年不到把叔叔们都削没了,于是后面全是他自己的受难日。
四年里朱允蚊做出的杰出贡献就是怀抱着理想主义色彩,大搞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撤冗官冗员。
总结就是改变他祖父朱元璋的某些严厉政策。
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授意的,如果是,那就是朱元璋觉得第二代皇帝得施行仁政。如果不是,那他挺会踩着他爷爷的名声给自己刷好感的。
其实朱允蚊除了削藩和搞一些没有任何用处的官名变更之外,政治上还是有一些建树的。
譬如纠正洪武年间的冤假错案,限制僧道占田数量、将田地均给平民,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等等。
朱允蚊十分擅长缓和社会矛盾,安抚平民百姓。但是打仗就算了,削藩这种掺杂了政治斗争的打仗更是碰都别碰。
不少文官集团很喜欢朱允蚊,主要是因为这家伙一改朱元璋的重武轻文倾向,大力提高文官待遇。
文武官员本来就互相有矛盾,后来上位的朱棣在文官集团看来同样是个粗俗武夫。再加上朱允蚊执政的政策问题不大,因而靖难之役时南京朝廷这边文官还是非常头铁地选择了一直支持朱允蚊。
在后来跑去支持朱棣的人里,僧道数量很多,也是因为朱允蚊搞的那个“限制僧道占田数量”。围观群众一边看着朱允蚊的文治点头,一边看着朱允蚊的武功摇头,对这个偏科型选手实在是无话可说。
朱允蚊能被朱元璋倾力培养确实是有一定能力的,就是不太适合当皇帝,适合当个辅政贤臣。他太理想主义了,很多政策想得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容易引发激烈反抗,比如僧道那个。朱元璋看完之后皱眉。
僧道这个其实是他留下来的问题,因为他庇佑僧道,所以这些人攫夺了大量的肥田沃土,并且肆意欺压百姓。
本来该由僧道们服的劳役,被他们强行转给了百姓。
可惜建文新政里这些比较优越的政策,在朱棣上位之后都被废除了,包括对僧道的限制。
不过朱棣后来搞了个《僧道度牒疏》,对全国僧人名册进行重新整理。野史说他是为了找出可能出家为僧的朱允蚊,然而考虑到明朝僧道的嚣张,这个更有可能是一次政治手段。
用名册来限制僧道数量,减少无度牒的假僧道借朝廷政策谋利的可能性。
明朝僧道势大,朱棣上位又借了对方的势。直接翻脸打压僧道显然不是个明智的选择,曲线救国比较合适。
然而明朝中后期,对僧道的管理基本就聊胜于无了。毕竟嘉靖都带头修道了,上行下效,谁还会去和他们对着干。
不过这个实际上早在成化年间就已经管理失控了。
明初为了防止青壮劳动力流失还严格控制过僧道数量,成化二十二年到弘治七年,有度牒的和尚
就已经从37万涨到了5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