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利品进行分发之后,众人便开始讨论如何处置俘虏。
之前,朱文奎的来信中,建议他们尽量对俘虏宽厚处理,以展示王者之师的气度。而且,一连串的交战中,他发现,这些军队里,作为骨干的,大多都是一些雇佣兵团体。
这些人,可能来自整个阿勒曼尼地区,甚至更广阔的地方,并非局限于领地以内。他们给领主作战,单纯就是为了钱财。其中一些混得好的,可能会以发财升官为目标,但绝大多数人,只是在老家混不下去,希望以此糊口而已。
因此,他们对于雇主,并没有多么强烈的忠诚心和责任感。雇佣兵说到底只是一种生意,而雇佣兵甚至都不能算是“生意人”,充其量不过是生意人店里的伙计,而且还是常年被拖欠工资的那种。指望他们去认真做事,实在是想多了……
但是,在欧洲,这些人又非常重要。因为虽然有这么明显的缺点,但相比于征召的领民,雇佣兵至少能维持长期作战。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一些佣兵还是有作战经验的。
而且,有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征召兵其实反而更贵、更麻烦。
训练一支军队,是比战争本身更复杂的工作,并且是一项需要长期维持的任务。需要一系列不同功能的机构进行配合,才能运作下去。而在欧洲,这些功能几乎都不存在。
要进行训练,起码得知道自己手下有哪些人。然而,以欧洲的行政体系,想统计户籍、军籍之类的信息,都很难做到。至于谁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合当兵、什么时候能对他们进行训练,大家更是两眼一抹黑。
遇到战时,传递命令、收拢士兵,也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很多地方连个像样的路都没有,还怎么运作。
另外,征召兵之所以显得便宜,是因为钱都花在平时了。为了保证这些人的战斗力,需要官府出面,日常给他们提供各种生活保障。立下功劳的人,要让地方官府配合命令,进行嘉奖;有伤亡的时候,还要落实各种照顾和抚恤的政策。
把这些都做到位,那么征召兵可以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轻易超过现在这种草台雇佣兵。然而这些事情中的没一个步骤,都十分庞杂,需要一个成熟的官僚系统才能运作。以他们现在的组织能力,是想学都学不来的。
结果就是,在欧洲,征召领民和封臣,不能维持太长时间,因为征召本身就会影响生产,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按照大部分地区的习惯,封臣的封建义务里,只包括一段并不长的无偿服役期。如果
时间太长,农民高不高兴尚且是小事,连贵族们也会不乐意的。
时间有限不说,征召的过程,花费的时间也很长,而征召来的人,战斗力却无法保证。那大家自然就只能避开,去选择雇佣兵了。
所以,要是能做好雇佣兵的工作,就能进一步降低敌人的战斗意志,减少战斗中遇到的困难。
朱文奎说,他率军北上之前,和大秦国众人聊过。郭康等人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就不要苛责那些雇佣兵。因为大家都是过日子的人,没有什么仇恨,也不用下死手。
而且,佣兵需要不断找生意、接订单,因此他们之间,都有交流的渠道。
佣兵毕竟是刀口舔血的生意,雇主的状况如何、敌人的凶悍程度、当地的战况等等,对于他们来说,都十分重要。很多信息,甚至都是关乎性命的。
因此,他们之间的消息一向都更加灵通,尤其那些到处跑的老兵和经理人,收到战争方面信息的速度,可能比贵族宫廷都要来得快。很快,就会把一批佣兵的遭遇,传得整个市场都知道。
所以,朱文奎建议,他们也可以营造一下这方面的名声。目前,他这边,效果就很不错。
朱文奎介绍说,在几次交战之后,他们那边也抓获了大量俘虏。按照之前,在大都形成的共识,他决定把大部分俘虏都直接释放,勒令他们离开当地,不准在这里进行劫掠,否则,就把他们当做土匪乱兵剿灭,不会再次宽容。
对此,军中的波西米亚人多有怨言,觉得他背弃了“剿兵安民”的承诺。因为大部分佣兵都是德意志人,两边一直有矛盾。而且大家认为,把他们放了,等于纵容他们当土匪,哪怕警告,也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