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税、免夫钱、牛皮、盐税、和买、和籴、支移、头子钱等等税再一算,所有一共差不多2000多斤。
就按最低的2000算。
交2000斤,还剩5200斤?
不不,剩余的可能只有3000斤,甚至2000斤。
这怎么可能?
7200减2000不是等于5200?
从数学角度那就是等于5200,但从社会学角度,它就不等于5200。
一、官吏在收税的过程中,用的工具,无法标准化、精确化,一定会多收。
二、收税中,地方官吏以税粮运输中的耗羡为由,加派,也就是多收,具体收多少,没有标准化,话语权在官吏手中。
三、地方官吏经常巧立名目,例如今天知县家的门要修,要老百姓去服徭役,不去也可以,交钱或者交粮抵消徭役,收税的时候一起收。
这些现实因数一综合下来,5200?剩3000斤不错了!
7200斤,最后剩余3000斤不到,综合下来,一共交上去了58%,把粮食存储损耗一算,一家人勉强糊个口。
甚至遇到灾年,基本上挨饿是常有的事。
这就是真实的古代农民现状。
清代说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止清代有,自古就有。
其根本原因就是税收的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灰色地带太多,就给了地方官很多发挥空间。
古代当平民是真的惨,即便盛世的平民,也未必过得好。
所以,这大宋朝,无数人削尖脑袋都想进官场。
一旦家里一个人当官,基本上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若是罢免他们的官,贬为平民,没收家产,没了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后的生活会很凄惨。
想要大大缓解农税中的这种现象,从理论层面来说,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普及纸币,用纸币交税即可。
不过只是从理论层面来说,如果要实际执行,难度肯定还是很大的。
例如如何将纸币流通到农民手中?
总不能撒钱吧?
金融改革,稍微不慎就引发金融危机,连锁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