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初更时分,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在距离乾壁百余里处,长孙肥便追上了唐小方率领的五千兵马。双方在河谷之地展开激战。由于地形平坦开阔,加之长孙肥的骑兵数量众多,唐小方的五千兵马完全不是对手,只能借着夜色依靠汾河一侧的河堤进行死战。
战斗进行了不到一个时辰,秦军溃败。三千兵马死于魏军铁蹄之下,尚有千余跳水逃跑。然汾河河水湍急,河道颇深,溺死者上千,大量尸体顺河漂流。幸而之前姚平留下五百战马给唐小方,唐小方得以率五百骑往南败走。
长孙肥岂肯罢休。他知道,攻下乾壁的大队兵马就在前方,于是率军继续猛追。追至次日午时,他看到了前方河谷荒野之上大量兵马和旌旗的影子,顿时大喜过望。他知道,那定是姚平的兵马。
姚平率军已经走了三天,他们本以为已经摆脱了敌人,所以并没有抓紧赶路,而是缓慢行军。直到唐小方率五百骑兵败回,姚平才知道对方已经追下来了。虽然全力催促行军,但岂能跑得过骑兵。
午后时分,长孙肥率军追上姚平的大军。但姚平兵马急行,派出弓箭手拖后袭扰。长途奔袭的长孙肥兵马疲惫之极,加之对方兵马人数庞大,没有把握取胜。故而长孙肥决定等待拓跋珪的骑兵抵达之后再发起进攻。
正因如此,姚平兵马得以继续前进二十余里,于未时末抵达柴壁县城。柴壁是属于姚秦的边镇小城,和乾壁遥遥相望。虽是边镇城池,但城廓巨大,占据河岸之地,背靠汾河,颇有地利。姚平的兵马迅速进入城中,方才松了口气。总算是有了可据守的城池。对方骑兵一时之间是没有办法了。
长孙肥的骑兵也在城东扎营,虎视眈眈的看着姚平的兵马。天黑之后,拓跋珪率领四万骑兵赶到,顿时将柴壁团团包围。
姚平在城头再一次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骑兵兵临城下的恐怖景象。当晚他便派一小队骑兵从南城冲出,向姚兴大军求援。而魏国骑兵似乎并不在乎这一小队的骑兵的冲出,甚至没有派兵马去追杀,任其离去。
对姚平而言,能够进入柴壁城池之中是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只是暂时的。对方骑兵起码五六万人,柴壁小城如何能守得住?城池虽背靠汾河,坐落高地之上,地势颇优。但这同时也是一个牢笼。兵马所携粮草本就不多,已然所剩无几。柴壁城其实已经是一处死地,必须要让大军前来接应,否则恐怕插翅难飞。
拓跋珪的骑兵大军于城外扎下营盘。攻城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攻城器械还在后方,起码要六七日才能抵达。更何况从作战战术的角度而言,这正是拓跋珪等人之前所制定的围城打援的最好时机。
正因为如此,拓跋珪才任由那十几骑突围而去,因为他知道,那是搬救兵去的兵马。
当晚,
拓跋珪做出决定,
明日亲自率三万骑兵前往南边的蒙坑,等待对方的增援兵马的抵达。那蒙坑在河谷平畴之地的南边,距离南侧入口只有四十里。对方援军只会从蒙坑北上,因为那是必经之路。就在他们必经之路上等着对方。一旦露头,便发起攻击。
拓跋珪也不怕被城中所困的兵马看见自己领军南下。因为他们就算知晓计划,也无法通知援军。再想派人突围出去,那是绝无可能的。拓跋珪更不怕因为自己率军南下,对方便会孤注一掷的出城进攻。留下的三万骑兵足可让有这种想法的敌军粉身碎骨。三万骑兵,理论上可当十数万步兵。城中之敌最好不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为好。
一夜过去,次日上午,号角声呜呜作响。柴壁城中的守军还以为对方要攻城。姚平飞驰来到城下,奔上城头观瞧。却见对方大队骑兵正在号角声中一队队的往南进发,而并非要发起攻城,顿时紧皱眉头。
“他们这是要干什么?诱骗我们出城作战么?”狄伯支道。
“你想的简单了,我怕他们是要南下,迎战陛下所率的援军。”姚平沉声道。
狄伯支倒吸一口凉气,忙道:“啊?那要赶紧禀报陛下,让陛下做好准备啊。”
姚平皱眉道:“做什么准备?陛下所率兵马强悍,兵力近七万,难道怕他们么?我倒是认为,这是件好事。他们要阻挡陛下兵马前来救援,双方必有一战。只有陛下战胜了他们,我们才能脱险。”
狄伯支轻声道:“那……陛下若是败了呢?”
姚平猛然转头,瞪着狄伯支咬牙道:“那我们便是死路一条。”
……
蒙坑,位于汾河以东,乔山以西的一条平畴沟壑之地。盖因河川洪流冲击而成。东西宽两里,南北长数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