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德宗得到奏议之后,立刻组织朝臣商议定夺。王谧等人自然是一片赞成之声。谢琰提出派人去询问李徽的意思。司马德宗遂派人去淮阴征询李徽的意见,数日后,李徽回奏,表示赞成。
刘裕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大笑不已,向身边人道:“如何?我就知道他会答应。”
身边人问他道:“将军怎知李徽必会同意?”
刘裕答道:“李徽希望我和桓玄作战消耗实力罢了。他如今全部精力都在北边的乱局之上,怕我给他带来麻烦,巴不得我出兵去和桓玄火拼呢。他这样的心思,我早已了然于心。呵呵,李徽固然精明,但我刘裕却也不逊之。”
……
东郡,滑台。
慕容德退踞滑台已经已近两年。事实证明,放弃邺城的策略是正确的。魏国并未大规模的渡河进攻,在徐州李徽的大力支援之下,小规模的试探性的进攻被燕军击败之后,他们偃旗息鼓,停止了继续进攻的企图。
这也给慕容德一方带来的短暂的和平。甚至可以用一种奇怪的兴盛景象来形同。
由于东郡乃黄河以南的产粮区,粮食连续两年的大丰收让慕容德和麾下百姓摆脱了粮食危机。
而在慕容宝死在龙城的消息传来之后,之前对于慕容德进位燕王的一些争议也纷纷消失。虽然慕容宝之子慕容盛正在北方广招兵马,欲攻龙城兰汗等人,报杀父之仇,但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
在更多人的认知里,滑台的慕容德成为了大燕国祚延续的唯一希望。正因如此,原本不愿投奔慕容德的燕国遗民和官员人才纷纷投奔而来。
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有数万户百姓从关东迁徙投奔而来,无数大族官员名士前来投奔慕容德,为他效力。一时间颇有众正盈朝,欣欣向荣之势。
去年冬天,慕容德在群臣的不断的劝说之下,于滑台登基为帝。他改名为慕容备德,大赦天下,改元建平。任命南安王慕容青为大司马,任命赵王慕容麟为尚书令。进丛弟北地王慕容钟为司徒,慕舆拔为司空,封孚为左仆射,慕舆护为右仆射。韩绰为录尚书事,愤恺为度支尚书,封逞为中书侍郎等等。
除此之外,慕容德还还发布了一系列的政令,设立太学,减免赋税,鼓励耕种,宽待百姓。派出官员巡视民风,派兵清缴盗匪等等。一时之间,似有勃然中兴之姿。
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很高兴,都有了盼头。倒是有一个人不太高兴。那便是赵王慕容麟了。之前他被任命为司空兼尚书令,算是颇有地位。但此次之后,他只有一个尚书令的职务,而他下边有韩绰封恺封逞等人。韩绰录尚书事,便是掌管尚书省日常事务,封恺封逞等人和封孚是青州大族,大燕原来的旧臣。投奔以来获得重用。
更可气的是,南安王慕容青被任命为大司马,这是让慕容麟最不能接受的。自己和慕容青其实就是将来燕国皇位的竞争对手。慕容青被任命为大司马,手握大燕兵权,那说明慕容德对他的信任远胜于自己,在慕容德的心中,自己和慕容青的分量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鉴于此,慕容麟心中恼怒。行事也变得敷衍和散漫,常常喝的酩酊大醉,朝中议事也常常缺席,惹来众人非议。慕容德念及他是先帝之子,倒也没有说些什么。但是慕容麟在滑台的地位和声望已经越来越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燕的蓬勃之姿,兵马物资的不断强大,所辖军民对于反攻关东收复故土的想法也开始发芽。之前,魏军铁蹄南下,燕国覆灭之际,所有人心中都如蒙冰雪。许多人都已经绝望,认为大燕已经无力回天了。但现在,冰雪开始消融,反攻之心开始萌芽,并且越来越急切。
之前廷议之上根本不会涉及到这样的议题。上下都尽量避免这种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想法。但自今年以来,已经有人开始提出这样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响应。
但对慕容德而言,他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知道,眼下虽然站稳了脚跟,但整体实力还很虚弱。此刻谈反攻倒算,收复关东之地还为时尚早。兵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大燕眼下虽然已经有兵马近八万,但在战备物资已经作战力上,和强大的魏国铁蹄相比还是巨大的。若主动渡河进攻,恐遭覆灭。到那时,滑台也不保了。
因此慕容德虽不禁止他们谈论这些事,但总是安抚他们稍安勿躁,先努力的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待时机。
时机很快便来了。
六月里,姚秦派来了一位特殊的使者。那是他的哥哥北海王慕容纳之子慕容超。当年大燕灭亡之后,慕容纳和大燕的皇族宗室们一起被掳到了秦国,得益于苻坚的仁义,慕容氏皇族众人倒也能够活下来。慕容纳被苻坚任命为广武太守。后来辞官居住在张掖郡。
而在大秦讨伐大晋之战失利之后,姚苌窃位,大秦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慕容超便在张掖出生了。
姚秦可没有苻坚那么讲仁恕,在慕容垂于关东复国成功之后,姚苌将慕容氏宗室皇族全部弄到长安严加看管。慕容纳去世之后,慕容超在长安可谓是在夹缝之中求生存。许多慕容氏宗族动辄被杀之后,十来岁的慕容超想了个保存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