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自行车,一家有家家都要有,主打的一个公平。
这就非常考验底层官员的能力。
有的村富了,有的村穷了,乡长批评落后里长,骂的真难听。
乡长去县里,县令骂乡长,每次都哭鼻子回来。
因为你落后,落后就要挨骂。
拖了县令的后腿,乡长和里长的任免又在兵部,县令又撤不了他的职,只有骂了。
县令的任免在朝廷,朱标看这个县不行,就换县令,县令也觉得亏。
但是没办法,就这样不讲道理。
归根结底还是你无能。
于是县令要有作为,就会截留朝廷财政,反哺落后乡里,这就造成,财政一直投入,朝廷收益不多。
更狠的是,督察院会领人查账,有问题当场免职,随行官员替补。
然后,督察院,大理寺刑牢,巡捕房锦衣卫,兵部乡里代表,校监司主薄共审,追责通报。
能在三省当三年县令,平安提升的,个个都是人才。
这批人才正在填补各地州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省看上去收益不高,但是隐形的东西是别人看不到的,朱元璋知道,这三个省后期的好处,很可能左右大明将来的发展方向。
若是,这个路子走对了,将来的大明,将会是真的千年王朝。
朱标和朱雄英,不留余力的发展这三省,作坊一座又一座的搬进乡里,产出又经过马六甲出海。
富裕的乡镇,集体账本上银子都堆满仓库,他们都不知道怎么花。
甚至有些村,竟然村村修了水泥路。
眼看着三省越来越富,各地其他官员怎么能不眼馋?
在看看其他省份,分地到户的百姓,他们的眼睛里只有那几亩地,你修路动了百姓的地,县令都要脱层皮,百姓闹事层出不穷。
不像原来消息不通,道路难行,现在的大明邸报,两个铜板就能买一份,全国一样的内容,政策都是透明的,律法明文都有规定。
在拿着帽子乱扣,乡里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