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仗,不光要打赢,还要打得漂亮,所以用有经验的部队上稳妥一点。
毕竟训练再好,也不及实战磨砺来得实在。
吴六奇对唐宁的认命,自然是非常的欣喜,也非常的重视。
他先是熟悉了补充进来的两千多新军的战斗方式,对其中的阵法,熟读兵书的他一看便知。
但有一种阵法吴六奇却是无法理解,也从未见过。
可是,这种战法是唐宁发明的,并大力推广到了整支队伍中,所以即便是吴六奇,也不得不认真审视。
这个战法的核心内容便是,配备冷兵器和火枪的一个营五百人,围绕一个配备德式武器的排展开战斗。
以这个排的新军士兵为主体,一个营的士兵全力配合这个排的士兵进行战斗。
吴六奇不明白这种战术也很正常,除了唐宁自己,其他人恐怕都很难理解其中的精髓和可取之处。
因为这种战术是唐宁借鉴步坦协同延伸而来的。
配备德械武器的一个排,满员是三十六人,配备有两挺机枪,五支冲锋枪,两门81毫米迫击炮,还有二十七支98K和三十六支P38手枪,弹药若干。
这样一个有强火力输出的排,可以将它看成是一个整体,然后将其当成一辆坦克来对待。
这般设想,那一个营的步兵围绕这个排来进行战斗,就是步坦协同了。
这个战术被唐宁制定出来后,还没真正的经过实战检验,但唐宁觉得应该是可行的。
究竟是骡子是马,这次作战就能够检验出来了。
吴六奇率先抵达诏安后,并没有着急发起进攻,而是在北城外八里左右的位置安营扎寨,然后休整。
郑鸿逵获悉情况后,不敢轻举妄动,坚守不出。
翌日,新军炮兵抵达,数量只有八门,其中最显眼的是两门88毫米高射炮,每门战斗全重超过一万斤,想想都很恐怖。
幸好后世的轮式构造为运输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十二骡马栓起来,就可以当成牵引车将其拉动。
如果是超过一万斤的红衣大炮,十二匹骡马累死了也拉不动。
除了两门88毫米高射炮,还有六门105毫米榴弹炮,相比于88毫米高射炮,这款榴弹炮就要轻多了,战斗全重只有三千斤左右。
大炮就位,进攻便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