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必须赢。
为了身后的亿万国人,为了那片终将回归祖国怀抱的土地。
从国家实力来看,收回香江本不是难事。
作为与大陆紧密相邻的领土,我国的武装力量早已今非昔比,无论是国防实力还是战斗能力,都足以支撑领土主权的完整。
反观英国,经历了长期的海外消耗,早已无力承担一场远距离的海外作战,其军力部署和后勤保障也难以支撑这样的行动。
但国家上层始终秉持着审慎而长远的考量:香江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口,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生态和国际地位。
一旦因非和平手段导致秩序动荡,不仅会影响当地民众的生活,更可能让这颗“东方之珠”的经济活力受损,进而影响到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
毕竟,收回香江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国家领土的完整,更在于让这片土地能在祖国的怀抱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它的自由港地位、成熟的金融体系、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结,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而言,是难得的窗口和桥梁,能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助力。
正因如此,国家才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推动香江回归,宁愿在谈判桌上多费唇舌、多做考量,也要为这片土地的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铺就一条稳妥的道路。
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让香江的繁荣与祖国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这天,顾从卿站在大使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手里捏着一份香江经济数据报告。
大使走过来,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忽然开口:“从卿,你说英方真的看不出眼下的局势吗?”
顾从卿转过身,指尖在报告上敲了敲:“他们看得懂,只是不愿承认。
论军事实力,我们在亚太的部署足以保障主权,他们远在欧洲,根本耗不起一场海外战争。
但关键不在这。”
他翻开另一份文件,上面列着香江的金融数据:“您看,去年香江的外汇储备占全亚洲三成,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一旦用强硬手段收回,英资撤资、国际资本恐慌,这块宝地可能就毁了。”
大使点点头,语气沉重:“上层的意思很明确——我们要的是一个完整的香江,更要一个繁荣的香江。
和平谈判,不是软弱,是为了长远计。”
82年一月开始,华英双方开始了数不清的大小会议。
大使馆会议室里,谈判策略研讨会正进行到关键处。
一位老外交官敲着桌子:“英方总拿‘制度差异’做文章,说担心收回后影响营商环境。
我们就得让他们明白,‘一国两制’不是空话,是能实实在在保障香江人民利益的。”
顾从卿补充道:“可以举个例子——香江的自由港地位不变,关税政策不变,甚至司法体系在过渡期内都保持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