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没硬塞知识点,又让读者忍不住想查‘缠枝纹是什么’,这才是润物细无声。”
顾从卿站在桌前,腰背挺得笔直:“大使过奖了。
我只是觉得,比起直接讲‘缠枝纹象征吉祥’,不如让它成为破案线索,这样他们记起来更牢。”
“不光是瓷碟,”蔡大使翻到“华生用竹制茶筅点茶”的段落,笑出声,“连点茶技艺都藏进来了,读者怕是要对着书研究怎么打茶沫子了。”
他忽然收了笑,语气郑重起来,“你这不是在写小说,是在搭桥啊。
让外国读者顺着故事里的细节,自愿走到咱们的文化里来。”
顾从卿喉结动了动:“我只是不想让他们总觉得华国文化是书本里的老古董,是落后的东西。
这些日常里的手艺、纹样,本就是活着的文化。”
蔡大使站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不轻:“需要经费?
要联系博物馆借实物拍插图?
哪怕是想找老匠人讲讲老手艺,只要能让这桥搭得更稳,大使馆砸锅卖铁都给你撑着。”
顾从卿抬头,眼里映着窗外的使馆旗帜:“暂时不用麻烦大使,只是……后续想加段皮影戏破案的情节,可能需要找老家的皮影匠人问点细节。”
“这事我来办!”蔡大使立刻拿起电话,“我让文化处的人联系唐山那边的皮影剧团,让他们把最经典的图谱和操作手法都整理过来。
你尽管写,底气给你拉满!”
……
顾从卿从未担心过书中的福尔摩斯展现出对华国文化的了解会显得突兀。
毕竟,福尔摩斯本就是个聪慧绝顶、对世间万物都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
那些神秘的东方传说、沉淀着千年历史的器物与智慧,能吸引他的目光再正常不过。
更何况,他本就以博学着称,知晓些冷门的异域文化,反倒更符合其“万事通”的人设。
顾从卿在书中增添的细节,更是如同春雨入泥般自然。
比如福尔摩斯在分析一份古老手稿时,随口提及“这墨迹的晕染方式,倒有点像东方水墨画里的‘飞白’”。
又或是他破解密码时,联想到《周易》中“八卦相生”的逻辑,只寥寥几笔带过,却像颗小石子投进读者心里,漾开圈圈涟漪。
这般巧妙的融合,不仅没影响销量,反而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诱饵,勾起了无数读者的好奇。
有人读完书后,特意跑到图书馆,在落满灰尘的东方历史典籍里翻找线索。
有人在咖啡馆里争论“福尔摩斯提到的那枚‘玉龙佩’,究竟是哪个朝代的样式”。
更有甚者,是些彻底沉浸在故事里的书迷,竟真的揣着书跑到大使馆,红着脸问工作人员:“请问,福尔摩斯说的‘孔夫子的箴言’,还有更详细的解释吗?”
每当这时,使馆的工作人员都会笑着递上几本介绍华国文化的小册子,看着对方如获至宝的样子,心里也暗暗佩服顾从卿的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