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戴羽毛头饰的贵妇人扬了扬眉:“刚才跟那位东方绅士聊得投机,是发现什么新鲜事了?”
他拿起香槟抿了一口,笑意不减:“你们知道吗?
他写了本侦探小说,主角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侦探,我在麦克米伦出版社的朋友说,细节细到能闻见贝克街的煤烟味。”
周围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
“中国人写英国侦探?”
一位中年男爵挑眉,“这倒有意思,是像狄更斯那样的调调,还是更像爱伦·坡?”
“听着都不像。”
官员指尖敲着桌面,“他说那侦探叫福尔摩斯,能从一块怀表看出主人的一生,还说‘细节是真相的影子’——光这两句,就够勾人了。”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顾从卿的方向,好奇里带着审视。
有人已经开始打听出书的日期,还有人笑着说要去书店预定,显然都被这“跨文化的侦探故事”勾起了兴致。
顾从卿与一位研究东方艺术的学者聊完,转身便见宋大使朝他招手。
走到近前,大使用香槟杯挡住半边脸,声音压得极低:“刚才那几位勋爵夫人都在打听你的书,这势头不错。”
他拍了拍顾从卿的胳膊,眼神里带着点拨,“英国人爱聊书,尤其爱聊能戳中他们辉煌的故事。
你的福尔摩斯,就是把钥匙,能打开不少话匣子。”
顾从卿举起杯子,与大使的轻轻一碰,水晶相击的脆响里带着默契。
“我明白,”他轻声回应,“书里的伦敦,既是他们的记忆,也是我们的桥梁。”
此时舞曲又起,灯光流转间,不少目光仍若有似无地飘过来。
顾从卿望着那些探寻的眼神,忽然觉得,这本尚未出版的小说,已经在无形中织起一张细密的网,将不同语言、不同背景的人,悄悄连在了一起。
而他要做的,就是让这张网,在故事的滋养下,变得更结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