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逢乱世到来时,涌现出大批的势力集团,到最后只有一个或多个笑到最后了,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内部的人心散掉了?
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曹昂如何会再犯?
再者言,让麾下的人,感受到改变带来的红利,也是上位者必须要具备的。
制衡是要制衡,内部没有制衡,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但是该有的红利分润,还是要有的。
不然人凭什么跟着喊打喊杀?
“下面开始吧。”
在明确了这件事后,曹昂开始聆听麾下的报告,尽管对这些改变,对应数据,相应规模,曹昂都十分了解了。
但召开这次汇总性会议,是为叫眼前这些人了解全面,等到这场会议结束后,记录的这些会以邸报的形式,发往荆豫徐扬等州去,好叫地方的那些文武皆知。
在曹操决意主动出兵讨袁后,曹昂就要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让麾下驱使的文武,更好的融入到曹氏这个大圈子。
这个大圈子,是以曹操为首而组建的。
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曹操紧密展开的。
针对在曹操麾下的文武,特别是有资历,有影响的那些,其中有不少,对自己麾下驱使的文武,有不满,有想法,有排斥,曹昂是很清楚的。
这些想法,不是针对他展开的。
纯粹是他为曹氏招揽的,但在他麾下驱使的才俊,因为他崛起的太过迅猛,使得他们晋升的都太快了。
在征东将军府任职的就不说了,就以地方来论,从州刺史,到郡太守,到县令县长,这可是有不少少壮派担任的。
这还只是各级主官,属官就更不用说了。
就这还没有提特设的荆南都督,鲁肃自出任这个位置,可没少遇到各种争议,但鲁肃对此没有多说什么,一直都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军队就更别提了。
一批驻防将军之中,超过七成靠上的,全都是曹昂自己招揽的,他们掌控的军队,从万余众到数万众不等。
这如何能不叫人多想呢?
更别提中低层的将校中,是有一批是从曹氏精锐中选拔的,但也有不少,是从各州招募上来的,通过战争晋升上来的。
曹昂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
无非是这样的机会,本该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却被一帮新晋群体给抢走了,有想法,有不满,这都是正常的。
所以如何将此事解决好,是曹昂必须要考虑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