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边悠然散步,一边行歌互答,好不快活。
一位友人突然说道,今天傍晚,打捞到一条状似松江之鲈的鲜鱼,可惜没有酒。
一句话便把大家的酒兴提了起来。
苏轼兴冲冲回家,跟夫人打了声招呼,带了酒过来。
既已有酒有肴,于是一伙三人趁兴,泛舟于江上。
这只是苏轼生活的一个缩影。
独自一人时,苏轼会摄衣登上崖顶,仰天长啸,或游于赤壁,唱一曲归来未晚。
若有朋友拜访,便一起聚在东坡雪堂,在灯下清歌唱和,在花前沉醉忘世。
四十多岁的苏轼,活成了许多中年人理想中的样子。
许多中年人,因工作皱了眉,因生活折了腰,日子过得沉甸甸的。
可无论如何,一个人再忙再苦,都不应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若汲汲于痛苦,痛苦便无处不在。
去捕捉无处不在的美好,去拥抱伸手可及的风景,生活自会变得精彩而辽阔。
苏轼一生交人无数,有人谤他,有人帮他,但无论何种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divclass="contentadv">王安石掀起变法运动,苏轼与他政见不合,认为改革太过激进,多次上书抨击。
由此,权倾朝野的王安石,百般打压苏轼。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乌台诗案发生时,许多同僚噤若寒蝉。
王安石却为苏轼仗义执言,力谏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最终,苏轼活下来了。
被无情打压过,又被予以援手过,种种是非恩怨,谁能道得清,说得尽。
苏轼作出了选择:只记人恩、不记人过。
被征召回京师时,他途径金陵,特地去看望王安石。
一杯浊酒下肚,前尘往事烟消云散。
那段时间,他们一起天天出游,或观赏山川美景,或谈论古今,惺惺相惜。
人来人往,皆是缘分使然。
遇到对的人,志同为朋,道合为友。
遇到错的人,那就懂得放下,解脱自己的心。
昔年好友章惇屡次陷害苏轼,最后把他流放到海南,可后来遇赦北归时,苏轼没有报复,反叮嘱他好好养病。
昔日同事沈括曲解附会他的诗词,上告朝廷,为乌台诗案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