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些私人工厂将国属工厂的活力给带动起来。
再看看这些孩子,就是这些工厂的新细胞。
“老莫,马尾现在有多少所技校?”
与欢迎的人群打过招呼之后,一行人向马路边的车站走去。
董良一边走一边问莫永纲道。
教育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分流。
但是你不能让技校毕业的孩子与大学堂毕业的孩子差距太大。
这样的话技术教育以后就会越来越差,不仅仅招不到好的生源。
就连任教的师傅都会越来越懈怠。
“已经有八所技校。
其中有四所是工厂开办的,师资力量都是工厂来出。
我觉得这种厂办学校不错,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自己消化,他们在教的时候也会用心。”
技校如果包分配,就不一样了。
后世一些包分配的大专录取分数线都会比本科还高。
所以一个学校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学生的出路如何。
董良点头道:“技校和大学堂同样重要,只是一个注重实践,一个注重理论,但是也不能分得那么清楚。
技校的师生也要懂一些理论,大学堂的师生同样要懂操作。”
董良一直非常重视教育。
他早就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教育体系。
健康的教育体系就要多元化。
不能大家都向大学堂去挤,都想去做官,做科学家、做医生、做老师。
那么谁去做工人。
如果整个社会都觉得打螺丝的低人一等。
那么这个行业肯定会越来越没落。
就连做这一行的人也不会想着如何将其做好。
因为他们心里会想:反正我干的事情是低端的,为什么还要花心思去想着做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