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战役结束后,战事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宁静短暂的回归了这个世界,为下一场暴风雨酝酿分为。
如今尚且还是冬天,欧洲战局自然就要冷淡许多。
西北方向,挪威方面,在法兰西公社建立后,英法远征军中的一部分法军就在德军的策动下举行了起义。
起义导致英法两军互不信任,英军希望法军给出解释和保证,在此之前应当没收对方的武器,但后者显然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更何况法军才是在联军中占据多数的一方。
最终,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法国远征军宣布效忠公社政府,挪威的控制权随即易手。
失去挪威对于英国来说是很致命的,这意味着封锁战略的彻底失败。
英军的封锁战略从来都不是怼着德国人家门口,北海的中间是一片名为“多格尔沙洲”的浅水区域,英国就在西边,从英、丹、挪拉来一条封锁线,巡洋舰进行巡逻,快速主力舰甚至慢速战列舰都可以进行支援。
如今,在德国的支持下,荷兰共和国、丹麦共和国、挪威共和国相继成立,英国在北海的力量基础已经被严重削弱了,而在远东损失的战列舰更加剧了这一情况。
至于瑞典,他们倒是没啥变化,只是面临着经济封锁,德国人不太想碰这个一身是刺的国家——法兰西公社、比利时人民共和国和卢森堡人民共和国已经建立,苏俄也已经控制了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铁矿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瑞典的必要性大大下降。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俄国,目前五月党人政府还控制着圣彼得堡到莫斯科一线的主要城市及北方地区,还有库尔斯克、基洛夫周围和乌克兰东北角也在国民军手中。
除了这些地区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被势力掌控:
乌拉尔山以东基本在原俄东方面军手中,由叶卡捷琳堡方面指挥,地方虽大,但实力称不上多强,中国也并不希望他们掺和欧洲战局,如今他们正在以叶卡捷琳堡为核心,修建乌拉尔防线;
里海周围由高加索方面军和南方面军控制,隐隐也有割据之势,并不太听从圣彼得堡的命令,如今正在积极与英国和土耳其沟通,试图打通通往中东的交通线,与英国联系起来,获取外部援助;
除了这一东一南,在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还有许多城市被市民自治组织和无政府主义者控制,并不全在红军手中。
不过,他们也没有多少时间了,斯大林已经在筹划春季攻势,开春后一举攻下莫斯科,随后两路夹击圣彼得堡,彻底消灭五月党人的法西斯政府,之后就轮到他们了。
但德国并不太看好斯大林的计划,卢森堡等人一致认为,红军在莫斯科周围的力量相对强大,攻占莫斯科的可能性较大,但在圣彼得堡周围,红军依然缺乏足够的进攻力量,一旦国民军趁着红军进攻莫斯科的机会,发起反攻,圣彼得堡的包围圈就很有可能被突破。
因此,德国更希望斯大林尽快进军高加索,控制巴库油田,然后从长计议。
目前德法等国都在使用库存油,法国还需要德国的援助,因为此前法国能够直接从叙利亚等地获取石油,本土并没有太多从储存。
只是斯大林并不这样想,他希望德国提供更多的军事援助,尽快的解决与资产阶级政府的战
斗,
之后再向高加索进军。
对于苏俄的要求,
德国虽然不满意,但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提供支援的同时,要求红鹰军团准备南下进攻。
德国目前提供的援助数量庞大,仅武器装备一类,苏俄红军共获得了220辆二号坦克、325辆三号坦克、88辆四号坦克;335门3。7cm反坦克炮、1524门7。7cm野战炮、880门10。5cm轻型榴弹炮、184门15cm重型榴弹炮、32门21cm重型榴弹炮;85万支各类枪械,以及1。7亿发子弹和155万发炮弹。
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也在德国的组织下为苏俄提供援助,两国主要是为苏俄的机器、汽车和坦克提供零部件。
俄国资产阶级政府依然是延续沙俄时期的传统,向法国寻求技术支持,在坦克、火炮方面都具有浓厚的法国特色,施耐德、雷诺等公司也大多参与了俄国武器装备的招标和生产,因此支援起来反倒比德国和捷克更高效。
这些援助一半以上是无偿的,剩下则是用农产品和矿产抵押的,且几乎都是以成本价交付,运输费用则由德国承担,可谓是实惠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