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
在李烈出兵的第三天,清河崔氏便有动作。
那天中午,晋阳城西的驿馆,突然接到一封快信。
内容简单明了。
崔氏宗主崔仲琛,已从清河出发。
正携家书、门信,前往晋阳,面谒晋王。
消息很快被核实。
来人确为崔家当代主事之人。
崔仲琛,字玄策。
年五十有余,资历深厚。
曾为前礼部尚书。
出身清河正脉,乃是名副其实的清河之骨、
在崔氏内部地位极高,素有族中谋主之称。
他出山,不是为了投案,更不是为了谢罪。
他来,是来谈的。
这一动作,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在意料之中的是,崔氏必须派人。
无论选的是骂、滑、转、打,前提都是要面对。
只有面对,才能博弈,才能谈条件,才能抢主动权。
但意料之外的是,他来得太快了。
李烈兵马才动三天,崔仲琛便披甲上路,几乎没有耽搁。
这说明什么?
说明崔家早就知道会有这一手。
说明在李烈尚未拔营之前,崔氏就已召开家议,推定情势、做好布置。
甚至连谁出面、怎么说话、带什么人、准备哪些章疏言辞,都已准备妥当。
这不是仓促应对,而是早有预案。
崔仲琛是带着剧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