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也微微颔首,浅笑道:“闻听卫老将军家风开明,姐姐想必也是文武兼修,日后正好多多指教我们。”
一行人说说笑笑,不觉便绕到了稻香村附近。
但见一带黄泥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各色树枝,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一派田舍风光。
“这里便是稻香村了,”李纨作为此处名义上的主人,笑着介绍道,“模仿田舍家风景致,虽简陋,却也别有趣味。”
众人正欣赏间,湘云眼尖,指着远处一片翻整过的田地,讶异道:
“嗳?你们快看,那是谁?怎地像个老农似的在田里?”
却见那一片原本应是休耕的土地,此刻竟有一小块被精心整理过,覆盖着厚厚的稻草保暖,隐约可见其下嫩绿的苗芽探出头来,在这冬日里显得格外醒目。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田埂旁,一个穿着粗布棉袍,袖口裤腿都沾着泥点,头上戴着顶破旧毡帽的年轻男子,正背对着她们,弯腰仔细查看着那些苗芽,那专注的神情,那熟练的姿态,若非知道他身份,真会以为是个经验老道的庄稼把式。
“噗——”湘云第一个忍不住笑出声来,“我当是谁,原来是蓉哥儿!如今倒真像个‘稻香老农’了!我们这《海棠新刊》下期,合该给他画个像,题名‘宁府袭爵人躬耕图’才是!
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黛玉也抿嘴浅笑,宝钗眼中亦带着善意的笑意。
那田中的年轻人闻声回过头来,露出一张清俊却带着些微晒黑痕迹的脸庞,正是宁国府的袭爵人,贾蓉。
他见是园中众姐妹,还有一位面生的英气小姐,脸上闪过一丝赧然,忙直起身,拍了拍手中的泥土。
“给诸位姑姑、姑娘请安。”
贾蓉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神色间已不见往日的轻浮,反倒多了几分沉稳。
“让姑姑、姑娘们见笑了。是老祖宗吩咐,要试种这耐寒的番薯品种,说是……说是关乎民生大计。我闲着也是闲着,便过来看看,学着伺候。”
探春打量着他这一身,打趣道:“蓉哥儿如今倒是真上了心。前儿听说你为了这试验田,还特意去请教了庄子上有经验的老农?可有什么心得?”
贾蓉见问,眼神便亮了些,那点不自在也散了,认真回道:“回三姑姑,确是请教了。这冬日里育苗,需得格外小心保暖,覆盖稻草,还得注意地气……”
他谈起农事,竟是头头是道,与以往那个只知吃喝玩乐、斗鸡走狗的宁府长孙判若两人。
卫若兰站在众人身后,目光落在贾蓉身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奇。
她自然知道宁国府,知道贾珍去世,贾蓉降等袭了爵位。
在她的想象中,这等勋贵之家的年轻袭爵人,即便不是纨绔膏粱,也应是鲜衣怒马、高谈阔论的公子哥儿。
何曾想过,会是这样一副模样?
年轻,清俊,却毫无脂粉气。皮肤不似寻常贵族子弟那般白皙,透着健康的微黑。
衣着朴素得近乎寒酸,指甲缝里甚至还带着些许新鲜的泥土。
可偏偏就是他,蹲在田埂边,对着那些嫩绿的苗芽,眼神专注而明亮,言语间透着一种踏实与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