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舍人掌文书机密,官阶清显,乃晋升的通途”,此话并非空穴来风。
有时帝王若有旨意,简单些的诏令顾宁熙已经能独立草拟,
确认无误后盖上印鉴,发往朝廷。
她从工部到中书省,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专而精,后者博而广,很能磨练人。
顾宁熙望向御案后的陆憬,其实他也才掌政三月。如她一般,他亦在适应熟习各项政务,独掌一朝绝非易事。
朝中动向顾宁熙眼下知晓得一清二楚,陛下近来忙于军务改制一事。
昔年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为加强军力,开疆拓土,太上皇分关中为十二路军,每一军下辖若干骠骑府或车骑府。
往后随形势变化加以调整,因突厥在北仍虎视眈眈,不便大规模裁撤军队。
至如今,中央兵力在外有十二军,在内有十二卫,还有原先东宫、昭王府、淮王府的亲兵。
而且朝中将领往往身兼三者之中的官职,譬如武安侯谢谦便领十二卫中的左武卫将军,十二军中的天纪将军,以及战时昭王府中玄甲军的副将。
此外,太上皇当初为引地方豪强前来归顺,许下的恩荣极为优渥。他们无一例外成为了州县长官,并保留了本部的兵马。
为统领数州之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朝廷在军事要地又设都督府。若遇大型战事,则临时设行台尚书省来指挥军队,战事结束后便裁撤。就如先前徐朗叛乱,太上皇在饶州设山东道行台,命熟知山东事务的临昌郡王陆卓率军讨伐。
如此混乱的战时军事体系,还有冗杂的州县设置,已经不适用于中原初定的气象。
太上皇退居仁智宫,新帝登基正是锐不可当时,军制改革势在必行。
单这一项已经足够烦难,顾宁熙叹口气,常备军的安置也棘手。常备军由朝廷供养,无需缴纳赋税。若朝廷供养的军队太多,则在军费上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加剧百姓负担;若人数不足,则难以震慑四方游牧强敌。
还有,常备军中是兵农分离还是兵农合一,同样需要斟酌。兵农合一,军队参与生产,则可自给自足三到五成;兵农分离,则能增强战力。
而且往后随着疆域扩大,军队制度还要不断调整,否则从中央向广袤的边疆调兵时会显得捉襟见肘。
此外还要提防地方将领拥兵自重,需要定时轮换敲打——
“怎么了?(buduxs)?()”
“?(不读_小说)_[(buduxs.)]?『来[不读_小说]_看最新章节_完整章节』(buduxs)?()”
顾宁熙反应过来,从乱七八糟的念头中抽身。是啊,她刚刚在犯什么愁。
她一介文官而已,都想到哪里去了。在其位谋其政,万事有陛下先处置。
一番神色变化,落在陆憬眼中只觉分外可爱。
外间天色已过未时,陆憬抱了人便舍不得松开,恰好也休息一二。
他吩咐孙敬上了些点心,大多都是顾宁熙喜爱的,玉露团,芙蕖糕,绿豆酥,还有两盏杨梅果饮。
里头搁了冰,清凉酸甜,很适合夏日里。
顾宁熙心满意足地喝了大半杯:“总觉得今年这个时候比往常六月里都要热。”
亏得他们是在行宫中,若是在京都恐怕能难熬。
元乐惯来畏暑气,陆憬笑道:“山间
(buduxs)?()凉快,等忙过这一阵我们去山中转转?”
顾宁熙点头答应,翠微宫周遭有大片的林苑,山明水秀,别有一番秀丽景象。